臘八粥原本是佛教的宗教節日食品。《中國年的節食與飲食習俗》載:釋迦牟尼成佛前,走遍印度尋找生命的真諦。當他到達印度北部的馬加達時,他又累又餓,暈倒在地。這時,壹個牧羊女看到這壹幕,趕緊拿出自己的午飯,壹點壹點餵給釋迦牟尼吃。牧羊女的午餐是各種食物的混合,包括采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頓美味的午餐,康復了。後來他在涅蓮河裏洗澡,坐在菩提樹下打坐,十二月初八成佛。從此,每年到“臘七”這壹天,寺裏的和尚都要拿著新鮮的幹果,放在洗好的器皿裏徹夜不睡,直到天亮。煮好的粥會用來拜佛。到時候寺裏的和尚會念經,然後喝粥留念。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佛教在我國傳播深遠,沿襲了這壹習俗。至於臘八粥的配料,北宋時期用的是杏仁、桃仁、果脯、糯米、黃豆、豆類。南宋時用核桃、松子、柿子栗子。元代粥色深紅,又稱紅粥、朱砂粥,可能用紅豆、蓮子、花生、紅棗等紅色原料。
宋代孟元申在《東京夢》中記載:十二月八日,“各寺舉行佛浴,送七寶五味粥給他的弟子,稱為‘臘八粥’。大家都是日本家庭,吃的是水果雜料粥。”
根據安徽人的傳說,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經常因為不會做飯而餓肚子。壹天,他在壹間小屋裏發現了壹個洞。他伸手下去摸了摸,卻是壹只老鼠的“糧倉”!裏面有大米、黃豆、紅棗、栗子等東西,他就把這些五谷雜糧壹起放在鍋裏,煮了壹鍋熱騰騰的粥,味道鮮美。朱元璋做了皇帝後,厭倦了整天吃山珍海味,想換個口味。臘八那天,他突然想起小時候從老鼠洞熬粥的事,現在就命令廚師用各種麥片熬粥。吃了之後,我很開心,把這粥命名為“臘八粥”。
此後元明清三代都沿襲了這壹飲食習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說“臘八家家煮雙弓,榛子桃仁染紅。我喜歡叫兒看它,佛影無邊。”
明代加入大米、銀杏、核桃仁、栗子煮粥。
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糯米、小米等五谷雜糧,還有羊肉丁、奶油。粥面上撒著紅棗、桂圓、核桃、葡萄幹、瓜子、綠肉絲。
臘八粥又稱八寶粥,由八種材料(如桂圓、薏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蕓豆、花生等)制成。).
年糕——春節吃年糕,“義選年贏年,以祈福新年。”意思是每年都很順利。
年糕的種類有:北方的白年糕、黃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米;臺灣省有紅龜餅。
漢代的《方言》壹書中,“高”的稱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流行。賈思勰《齊姚敏書》記載制作方法。明清時期,餅已發展成為市場上壹年四季供應的小吃,而且南北方風味各異。
北方的年糕有兩種:清蒸和油炸。除了蒸、炒,南方還有片炒、湯煮等方法。
餃子——早在5世紀,餃子就是北方漢族的常見食物。當時的餃子是“形如月牙,天下美食。”但當時餃子是喝湯的,所以當時叫“餛飩”。到了唐朝,吃法和今天壹致。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的壹座唐代墓葬中發現了交子,其形制與現代有七種不同。交子在宋代被稱為“交子”,在清代小說中也有。元代胡思慧《吃食》中有“平食”壹詞。到了明清時期,又有了“水餃”、“水上小吃”、“水煮餅”等新名稱。
明朝中期以後,餃子逐漸成為北方春節的傳統食品。因為餃子的形狀像壹個元寶,所以它意味著“使錢變成財寶”。
春節期間,餃子講究除夕十二點包完,寓意“年紀輕輕就交朋友”。
元宵節——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根據元代易圖真(女+郎)戒筆記,我引用三玉帖筆記:嫦娥奔月後,我思念她,病了。正月十四,壹個少年突然求見,自稱是嫦娥的使者,說:“夫人知道妳在想,沒有辦法下去。明天是滿月,妳要用米粉做藥丸,放在房間的西北方,叫夫人的名字,三夜就可以下去了。”妳遵法,嫦娥真的來了。可見,元宵節吃元宵,寓意“團圓如月亮”。
在明朝,元宵節在北京非常普遍,做法和今天沒什麽區別。清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燈會”和馬思遠燈會。民國初年,袁世凱下令禁止喊元宵,因為它與“宵遠”讀音相同。
除了糯米面,還有糯高粱面,黃麥等等。餡料有桂花糖、山渣糖、什錦、豆沙、棗泥等等。
物理上有核桃大,也有黃豆小,“百子湯圓”,還有餃子實、皮薄的“鹿皮湯圓”。
春餅-在春天開始時吃春餅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習俗。晉代有“五芋頭盤”,即“春盤”,將春餅和蔬菜放在同壹個盤中。唐宋時期,吃春餅越來越流行,皇帝把春餅送給官員。當時的春餅很講究:“翠綠紅綾,金雞玉燕,制作極其精美,每道菜都要壹萬元。”人們也用它來互贈禮物。
吃春餅的習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比如盧野楚律跟隨成吉思汗遠征西域時,命廚師做壹道春菜,還寫了壹首詩:“昨天不小心忘了春日,我來做壹道春菜試試。”本案初銀線亂,砂瓶熟蓮藕長。與豌豆拌勻,蔥白揉勻,黃花蒿和香蔥切細。亦以何增滿,何苦受膏?"
如今,各地的春餅形狀各異,吃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有烤的,有蒸的;大如團扇,或小如蓮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