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1.古時候,有壹種兇猛的怪獸叫“年”。每年12月30日,它挨家挨戶,覓食人肉,殺人。在臘月三十的晚上,年來到了壹個村莊,碰巧兩個牛仔在爭奪壹根鞭子。“年”在半空中突然聽到鞭打的聲音,害怕地跑開了。
它逃到了另壹個村子,看見壹件鮮紅色的衣服在門前晾曬。它不知道是什麽,就掉頭跑了。後來,他來到壹個村子,往壹戶人家的門裏看,看到裏面燈火通明,頭暈目眩,只好夾著尾巴又溜走了。由此,人們得到了“年”。
2.中國古代書法書籍中,把“年”字放在糧部,表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因為谷類作物通常壹年收獲壹次。所以“年”被擴展為壹年的名稱。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春節的習俗,但當時不叫春節。因為當時所說的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壹般把春節稱為整個春天。
據說農歷新年是在辛亥革命後被正式命名為春節的。因為當時要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農歷正月初壹只好改名為春節。
擴展數據
春節習俗:
1,除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3、貼窗花,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4.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繁榮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有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地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餵年”,宴請酒食,稱為“別年”,老少聚會飲酒,稱為“別年”。大家徹夜未眠等待天亮,這叫“守歲”。
6.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樣。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婚禮、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
7.新年快樂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
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邀請幾個人拜年,有的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由於在家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名帖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