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壹種蛋糕皮月餅的配方及制作方法

壹種蛋糕皮月餅的配方及制作方法

餅皮月餅,山西人稱“蛋皮月餅”,也叫軟皮月餅。它們以雞蛋為主要皮料,烘焙過程需要專業的月餅模具。大家不妨看看我推送的餅皮月餅的配方和做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餅皮月餅食譜及做法文章1材料

全蛋液50g,糖20g,轉化糖漿(或蜂蜜)30g,植物油50g,低粉200g,泡打粉2.5g,小蘇打1.2g。

壹種雞蛋皮月餅皮的制作方法

1、50g全蛋液和20g糖攪拌至糖融化。

2.加入轉化糖漿(或蜂蜜)並混合均勻。

3.加入食用油,攪拌均勻。

4、低粉、泡打粉、小蘇打,混合過篩到蛋液中,抓捏成球,分成8份,用保鮮膜蓋好。

5、餡料40g左右,包餡定型,烤箱180度,20分鐘左右。表面上色後,可以刷壹次蛋液。

餅皮月餅的制作與實踐2。材料

材料:白面粉100克,鴨蛋黃2個,豆沙餡300克。

輔料:白糖漿:20g,堿水:少許,原油:適量,雞蛋:2個。

第二,實踐

1.將白糖漿、堿水、毛油、面粉壹點壹點混合,做成面團。面粉、白糖漿、堿水、原油的比例依次為5:4:1.4:1。

2.將拌好的面條做成同樣大小的小面團,卷成餅備用。

3.將豆瓣醬揉成小圓餅,裹上鴨蛋黃,裹緊成餡球。

4.將餡料包入卷好的面包中,揉成壹團。

5.準備壹個木制的月餅模具,加入少許幹面粉,將塞好的面團放入模具中,壓實壓平,然後從模具中扣出。

6.用雞蛋調蛋液,3個蛋黃1個全蛋的比例備用。

7.將月餅放入烤盤,用刷子刷壹層調好的蛋液,放入烤箱。

8.烤箱溫度180度,烤20分鐘左右。中間拿出來壹次,再刷壹遍蛋液。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以壹句詩贊美月餅,“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內有餡”,由此可見宋代的月餅已有酥油和糖餡。在元代,據說人們利用贈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攜帶壹張紙條,約定在8月15日晚上,同時采取行動,殺死並趕走蒙古“韃靼人”。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明沈浜《萬部雜註》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子,大小不壹,名曰月餅。”

《議事錄》說:“八月,宮中賞海棠玉簪花。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到了十五,家家戶戶都提供月餅,瓜果。如果還有月餅剩下,要收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分開用,叫團圓餅。”元明以後,中秋節吃月餅送人的習俗日益盛行,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意義。從清朝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狀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蘇味、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獨特的節日食品,也是四季都有的精致糕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的月餅是菱形的,與菊花餅、梅子餅、五仁餅並存,而且“隨時供應,隨叫隨到,不錯過顧客”。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中秋節才吃。至於月餅壹詞的由來,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依據。

從明朝開始就有很多關於月餅的記載。此時的月餅是圓形的,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流行的中秋節的主要供品。《帝都風光略》雲:“八月十五,祭月,果餅圓。”“家月光設在月亮上,對著月亮祭拜,然後燒月光紙,撤回供給,分散的家庭就結束了。月餅結出果實,親戚反哺,餅徑兩尺。

月餅象征著團圓,應該始於明朝。如果我們看看明代有關月餅和中秋民俗的資料,應該可以看到月餅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過後,全家人會圍坐在壹起,分享月餅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為月餅也是圓的,是壹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聚的寓意。

據民間傳說,慈禧非常喜歡吃月餅。但因為“月餅”和“月子病”的音接近,慈禧是女的,覺得不雅,就改名叫“月亮菜餅”。中秋節,慈禧年間,是個大日子,有三天。8月14日是“迎月”,8月16日是“送月”。這三天是中秋節。

餅皮月餅食譜及做法3 1:將軟化的黃油放入容器中,加入糖,用電動打蛋器打,不追求打發的效果。

2:加入全蛋液,繼續打勻。

3.將面皮粉、奶粉和小蘇打壹起過篩,用刮刀攪拌均勻。

4.將所有材料混合成面團,不要太用力揉搓。

5:將面團均勻分好,餡料也相應分好。

6:不用像其他月餅壹樣包餡。把皮分成兩部分,壹部分放在模具底部,放入餡料。

7:另壹半壓扁扣在上面,然後邊緣壓緊,頂部壓平,這樣填充物就不會露出來了。最後用小壹點的月餅花片壓上圖案,就OK了。

8:放入預熱好的烤箱,170度上下加熱20分鐘,烤至表面金黃即可。

9:烤好後,月餅會壹個個滑出。當然,如果妳的模具不夠好,在月餅進入模具前刷壹層油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