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的功效是破氣化痰消食。治療胸膈痰瘀、胸脅脹滿、消化不良、嗆咳、嘔吐、腹瀉、脫肛、子宮脫垂。
1,《藥性論》:治風疹周身,肌癢如豆,治腸風痔,氣積於心,兩脅脹滿,膈充血。
2、《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調理五臟,降氣止嘔,化痰。治療惡心,霍亂腹瀉,消化,瘙癢,五膈氣,祛風,明目和肺氣水腫,有益大腸和皮膚瘙癢。痔瘡是可以燙的。
3、《開寶本草》:主風止癢麻痹,疏通關節,勞咳,腰背疲乏,散結,胸膈痰瘀,驅水,消痞,大腸風,寧胃,息風止痛。
4、“珍珠膠囊”:破氣泄肺不利之氣。
5、《醫學源流》:“主治之秘”雲,破心強身,益胸中氣,化痰消食。
6、《綱要》:治急而後重。
枳殼藥用價值1,治五積六聚,不分男女老幼,但治氣滯:枳殼三斤,巴豆仁各壹粒。壹起煮,燉壹天,減湯再加熱。不要用冷水。汁足夠時,取出巴豆,切片,曬幹。不要油炸它。用醋煮面糊丸,大的。每次吃三四十粒,和湯壹起沖。(《秘密經歷》)
2.治療傷寒:枳殼(去皮麩炒)25克,木香5克。上層細粉。每次5克,調白湯。未知,然後與。(“技能”)
3.治便血:枳殼10g,烏梅肉15g,黃連2.5g。* * *研成細粉,飯前用開水沖服,分兩次服用。(青海省中醫方劑匯編)
4.直腸脫垂的治療:10歲以下兒童,每日用枳殼50克,甘草5~15克。加水煎煮3-5次;成人每日用枳殼50-100g,升麻15g,炙甘草10-20g,太子參、黃芪,根據體力適當增減,水煎兩次。(山東醫學報(11):91962)
5、治療子宮脫垂:枳殼25克,蓖麻子根25克。用雞湯水煎服,每日兩次。枳殼25克,升麻5克。用水煎服。(草藥簡單處方匯編)
6.治療小兒驚風、嘔吐、痰多、塑料梗阻、手足癰腫、目斜視:枳殼(去皮、麩炒)、豆豉等。對於最後,每取壹個字,哪怕是2.5克,妳都是突然震驚,薄荷自然是果汁,妳是慢慢震驚的。荊芥湯,三五點喝;壹天帶三件衣服。(荊丸出自《小兒牛痘方》)
附方應用①治五積六積,不分男女老幼,但積氣者,均治:枳殼三斤,巴豆仁各壹粒。壹起煮,燉壹天,減湯再加熱。不要用冷水。汁足夠時,取出巴豆,切片,曬幹。不要油炸它。用醋煮面糊丸,大的。每次吃三四十粒,和湯壹起沖。(《秘密經歷》)
②治療傷寒:枳殼(去皮麩炒)25g,木香5g。上層細粉。每次5克,調白湯。未知,然後與。(“技能”)
③順氣止痢:甘草(炒)30g,枳殼(炒)120g。頂端在最後是好的。每次5克,取空心煮湯。(“寶寶的壹百個問題”常寬智克粉)
④近年來腸風出血不止:枳殼(焦黑灰,細粉)25g,山羊小腿炭(細粉)15g。並使之均勻,喝壹杯飯,調整壹下,清空內心,然後服用。(《博濟方》烏金散)
⑤血便的治療:枳殼10g,烏梅肉15g,黃連2.5g。* * *研成細粉,飯前用開水沖服,分兩次服用。(青海省中醫方劑匯編)
⑥直腸脫垂的治療:10歲以下兒童每日用枳殼50克,甘草5~15克。加水煎煮3-5次;成人每日用枳殼50-100g,升麻15g,炙甘草10-20g,太子參、黃芪,根據體力適當增減,水煎兩次。(山東醫學報(11):91962)
⑦處理後不收獲腸:枳殼100g。熬湯,泡久壹點。(“體驗”)
8治療子宮脫垂:枳殼25克,蓖麻子根25克。用雞湯水煎服,每日兩次。枳殼25克,升麻5克。用水煎服。(草藥簡單處方匯編)
⑨治療小兒驚風、嘔吐、痰多塑阻、手足癰、斜視:枳殼(去雜,麩炒)、豆豉等。對於最後,每取壹個字,哪怕是2.5克,妳都是突然震驚,薄荷自然是果汁,妳是慢慢震驚的。荊芥湯,三五點喝;壹天帶三件衣服。(荊丸出自《小兒牛痘方》)
⑩治療小兒秘澀:枳殼(煨制,去味)5克,甘草5克。用水煎服。(《整個孩子的心靈》)
⑾治療風疹瘙癢:枳殼150g,麩炒微黃,去瓤為末。每份10g。如果不及時,就拿壹杯水,煎到六分鐘,再服用。(體驗背後)
⑿治牙痛:將枳殼用酒浸泡,漱口。(《盛慧芳》)
(13)小兒軟癤治療:苦橘壹次壹粒,美白,磨平口腔,用面糊抹邊,癤閉合,自出血,不留疤痕。(《天下醫生得良方》)
[14]清肺化痰丸:配料:膽南星(砂炒)30g、苦杏仁60g、法半夏(砂炒)60g、枳殼(炒)60g、黃芩(酒炒)60g、川貝母30g、麻黃(炒)30g、桔梗60g、蘇子30g、瓜蔞60g、陳皮60g功效:降氣解郁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粒;壹天兩次。
枳殼1的制作方法。枳殼:去雜,洗凈,充分濕潤,切成薄片,晾幹,篩去碎果肉。
2.麩炒枳殼:取枳殼飲片,麩炒(將洗凈或切好的藥材用麥麩熏制或炒熟的方法)。)翻炒至顏色變深。
枳殼的副作用是脾胃虛弱,孕婦和兒童慎用。
1,《本草經丸》:肺氣虛體弱者宜忌;脾胃虛寒,中氣郁結,咳痰喘者宜忌;咳嗽不是風寒入肺引起的,但可劇烈;陰虛火炎咳嗽者將病危。所有產前產後,鹹不宜服用。
2、《本草言》:肝腎陰虛,血虛營,脅痛隱隱者,不要用。如果腹瀉時間長,中間氣虛困,腹瀉越低越急,就不要用。
3、《本草》:孕婦及氣虛者不宜用。
枳實和枳實的區別是壹樣的:
枳實和枳實都是苦、酸、微寒的性質。為破氣藥,具有破氣、消食、化痰、消痞之功,臨床常用。
差異:
枳實為未成熟果實,皮厚小,心實寒氣,機智敏捷。可破中焦之氣,用於胸以下氣滯者,尤其對腸。枳實為成熟果實,形大而薄,中氣弱而散,性亦緩。常用於治療高位氣滯,可破上焦之氣,傾向於治療胃胸氣滯。《本草伊彥》說:“枳實和枳殼是壹回事。小的是酷和快,大的是和諧和慢。
枳實益胸膈,枳殼益胃。但張仲景治療胸痹、痞滿以枳實為主藥,各種方劑治療血痔、痢疾、便秘、感冒、急裏後重裏,以枳殼為總用,枳實不單用,枳殼不單用。"
臨床上枳殼用於胸中之氣,枳實用於胸下之氣;體質弱者用枳殼,體質好者用枳實;用枳實消食,用枳實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