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本草精薈》:利濕退黃:茵陳的功效與應用

《本草精薈》:利濕退黃:茵陳的功效與應用

茵陳為菊科植物茵陳的幼嫩莖葉。剛生長不久,很柔軟時采收的叫 綿茵陳 。茵陳采收有嚴格季節性,以初春采收的綿茵陳質量為佳。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言:“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從中可知,若是過了季節還采收,就不能叫茵陳了。

《本草拾遺》:“ 因舊苗而,故名因陳。

張錫純言:“茵陳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結子,落地發生,貼地大如錢,至冬霜雪滿地,萌芽無恙,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宜於正月中旬采之。”

壹、茵陳的功效:

茵陳味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功效能 清利濕熱,利膽黃疸 。被譽為“ 利濕退黃之要藥 ”。

常用於 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本草正義》: “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

《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癥自退矣。 除濕散熱結之要藥 也。”

《長沙藥解》:“茵陳通達經絡,滲泄膀胱,性專去濕,故治發黃,並浴瘡疥瘙癢之疾。”

《本草備要》:“發汗利水,以泄太陰、陽明之濕熱。為 治黃疸之君藥 。”

二、茵陳的配伍應用:

1.用於黃疸。 茵陳苦泄下降,功專清利濕熱而退黃疸,凡濕熱熏蒸而發黃者,常為主藥。可單用壹味,大劑煎湯內服。若見煩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難者,常配伍大黃、梔子,即 茵陳蒿湯 。若小便不利明顯者,則常與五苓散配伍應用,即 茵陳五苓散

黃疸之證,有陽黃與陰黃之分。

黃疸兼熱證者,即為陽黃。如濕熱黃疸,可用茵陳蒿湯;若是燥熱黃疸,則可用梔子柏皮湯。濕熱與燥熱,猶如地之澇與旱,皆可令禾苗發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此即可分辨。

黃疸兼寒證者,即為陰黃。治寒濕黃疸,常以茵陳配伍附子、幹姜等溫中之藥,即 茵陳四逆湯、茵陳理中湯 等方。

汪昂言:“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橘子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濕發黃,身熏黃而色暗。大抵至以茵陳為主,陽黃加大黃、梔子,陰黃加附子、幹姜,各隨寒熱治之。”

《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幹姜以治陰黃。總之, 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

2.用於柔肝。 茵陳得初春少陽升發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可瀉肝熱兼舒肝郁,有“以柔克剛”之妙。張錫純用 鎮肝熄風湯 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證,常重用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龜板等平肝潛陽之藥,同時再配伍白芍、玄參、天冬等養陰清熱之藥,再配伍茵陳、麥芽等柔肝之藥,可謂“圍點打緩”,多角度對癥用藥,實為組方之經典,值得學習。

張錫純言:“ 茵陳稟少陽初生之氣,原與少陽同氣相求,性涼而能散,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 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3.用於濕瘡瘙癢,流黃水等證。 茵陳有清濕熱之功,可煎湯內服,也可外洗。

三、茵陳的用法用量:

茵陳常入煎劑,少做丸散。壹般常用量十余克。若做柔肝之用,劑量不用太大,幾克至十余克即可;若為方中主藥,利濕清熱退黃,用量可用至幾十克以上。

四、茵陳的應用註意:

若長期大劑量應用茵陳治療黃疸,停藥時應漸漸減量,過度壹段時間,不可突然停掉,防止反彈。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非茵陳主治之證,醫者須辯證仔細。

~

妳向世人傾訴衷腸

為孤獨品盡憂傷

妳卻從未發現

我在妳身旁

~

——中醫實戰筆記20.7.21傍晚

#中醫實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