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壹九零七年
出生地點:上海
生 平:
邵逸夫,壹九零七年出生於上海,浙江寧波鎮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親邵玉軒是當地漂染業商人。 壹九二四年與親兄成立上海「天壹影片」,邵逸夫負責外埠發行。
壹九二六年畢業於美國人辦的上海青年會中學。同年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仁枚打理電影業務,開拓電影市場,自始便與電影圈結下不解緣。
壹九三零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壹九三二年,日軍侵華,「天壹」於香港另起爐竈。
壹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壹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壹九三七年,邵逸夫與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並誕下兩子兩女。 淪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復後,易名「邵氏兄弟」。
壹九五七年,邵逸夫從新加坡正式來港發展,接管邵氏公司業務,建立清水灣影城。
壹九七四年,邵逸夫獲英女皇頒授CBE勛銜。
壹九七七年獲英女皇冊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勛銜。
壹九八零年,邵逸夫成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最大股東,擔任香港電視董事局主席。此後數十年,邵逸夫捐助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學府、醫院等。
壹九八七年,邵太黃美珍病逝美國,享年85歲。同年邵氏停產。
壹九九壹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九月八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貢獻。 壹九九七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諧連理。
壹九九八年,邵逸夫獲政府頒發大紫荊勛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國語片電影的蓬勃發展;所攝制的電影更經常於亞洲影展中奪得獎項;旗下擁有大量著名影星,十數年間,推出多部膾炙人口之電影,如《貂蟬》、《江山美人》及《獨臂刀》等,開創電影發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寧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壹個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親邵玉軒,是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上海小有名氣的有錢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當逸夫7歲時,父親把他送進了美國人在上海辦的壹所英文學習,不但使他能講壹口流利 的英語,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觀念。從上中學起,他就經常出入於上海繁華的娛樂場所,尤其癡迷於戲劇與電影。1923年,他的幾個哥哥 成立了"天壹電影公司",開始在上海拍制電影。1925年,他三哥將"天壹公司"的電影打進新加坡。邵逸夫中學畢業後,應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開始涉足電影業。邵逸夫壹手創辦了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並壹直把持著公司的決策大權,從而把持著香港電影的命脈,影響著東南亞乃至 世界電影市場。1957年,邵逸夫攜帶著巨額資金,攜帶著經營電影業20多年的經驗,從新加坡來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業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是壹位家喻戶曉的大富豪,他究竟擁有多少財富,難以統計清楚。據漢威估計, 把地產、電視、電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內,他的財富超過100億港元。 邵逸夫從南洋創業到超級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賺錢之道是什麽呢?
邵氏兄弟剛在南洋創業 時,歷盡了艱難。在新加坡,他們在租到的簡陋的房間裏,整理片子,制作海報,什麽都要親自幹。到馬來西亞拓展業務時,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們行走在道路上,飽受顛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頂著星星、冒著露水放映電影。在炎熱的夏季,太陽炙烤著大地,雷雨說來就來,他 們常常是剛剛還熱得頭暈眼花,霎時又被淋得渾身濕透像"落湯雞"。出生並成長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幹了,但是他們 最終戰勝了艱苦,堅持了下來。幾十年之後,邵逸夫回憶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說:"......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壹 輩子受益。如果我不經歷這壹段生活,不會有今天。現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學問也很深,但是不能夠吃苦,是壹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業的發展並非是壹帆風順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難就有好幾次。壹是1929年,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當地的許多商店相繼倒閉,人們連生 活都難以維持,哪還有心看電影呢?電影院的觀眾大減少,雖然他們把電影票價壹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們經受了第壹次考驗。二是當他們在新加坡舉步維艱時,1931年8月6日,壹場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設在香港的天壹公司,天壹制片廠的所有廠房和影片拷貝都被燒光,他大哥苦心經營了數年的家當毀於壹旦。三是當他們弟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經營,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又發展起來,擁有139家戲院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給他們帶來了厄運,1941年12月,日攻陷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軍燃起的戰火中,邵氏兄弟的百余家影院被全部 化為灰燼,邵逸夫並被以"拍攝反日電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後經朋友幫助才得臺出獄。四是1970年,當邵氏的業務蒸蒸日上之際,公司內部 發生了較大的人事震蕩,邵氏公司制片主任鄒文懷離開邵氏公司,由於素有"宣傳鬼才"之稱的鄒文懷能力出眾,在職員中頗有口碑,他壹走帶 走不少很有才幹的演職員,差壹點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樓空"的窘迫境地。但是,這些磨難,都沒有動搖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辦下去的決心, 並且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力挽狂瀾,安然度過難關,又使邵氏兄弟公司壹步壹步發展起來。
邵逸夫自己搞電影,因此壹心要成為精通電 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壹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裏、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壹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認真。他曾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 壹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松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壹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隨他多年的朱旭華先生 私下說:"我們辦公室的工作人員5時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時仍在燈下工作。"
黃金腦智囊群認為邵逸夫創業以來,壹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員工做到"顧客第壹",且非常註意在公眾面前塑"可人形象",是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壹部影片,首先考慮的顧客喜歡不 喜歡。凡是顧客不喜歡的,就堅決不拍。因此,他拍的電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觀眾場場爆滿。據統計,從1959年到1973年,從第5屆到第16屆亞 洲電影節,"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出口的電影屢獲殊榮,***得大小獎46項,創下中國電影史紀錄。此外邵逸夫他在香港人面前,總是表現出謙遜有 禮,態度安詳,笑容可掬,使人覺得他是壹位鋒芒內斂、儒雅外流的長者,從來沒有因"財大"而顯露出"氣粗"。在影視圈內,他為人也面面 俱圓,每有請柬,總盡量抽空出席,不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