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地震的性質。城市直震能量積累慢,周期長,在現代條件下基本不可預測。其振動模式特殊,縱橫振幅,強度大,對城市破壞性極大,神戶市距離震中較近。
第二,地理環境因素和基礎設施脆弱。大多數城市都建在山坡、斜坡和人工開墾的土地上。強震過後,地基會變形。城市抗震設防不力,對房屋(多為80年代以前的建築)、交通設施、生命線工程造成大量破壞,並引發火災等次生災害。
第三,震後救災工作非常困難。地震發生後,神戶通訊不暢,道路受阻,人心惶惶,客觀上給救災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以至於救災無法按計劃組織。同時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對關西地震災害的準備不到位,估計不足,行動遲緩。在實際救援中,存在救災指揮系統不協調、救災物資供應混亂、火災撲救不及時等情況。
距離阪神淡路地震已經17年了。前五年,日本各地發生暴雨、臺風、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早在阪神淡路地震時就開始修改防災計劃,研究防災對策。地震災難的教訓應該有效地用於處理隨後的災難,每個人都必須從那次地震災難中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
兵庫縣以阪神淡路地震的復興工作為目標,基於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兵庫鳳凰計劃》。該計劃的完成時間與地震後10年,即2005年相吻合。以震後10年為階段,實施重建家園、創造全新市民生活的對策。從直接襲擊現代城市的巨大災難中恢復過來,不僅在日本,在全世界都是壹場前所未有的較量。阪神淡路地震造成的損失
被形容為史無前例的阪神淡路地震是壹場怎樣的災難?
阪神淡路地震讓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的資產瞬間消失。對於日本來說,那是壹場損失巨大的災難,無法與1923的關東大地震相比。
從傷亡人數來看,關東大地震是阪神大地震的20倍左右,但95%都死於震後的城市火災。在受災最嚴重的東京,有3000人被壓死。由此可見,阪神淡路地震的死亡人數在數量級上幾乎相同。
阪神淡路地震對受災地區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1995年2月,神戶各大零售店的銷售額下降到去年同月的18.6%,而在地震兩年後的3月,隨著各大百貨商店的全面復蘇,銷售額逐漸回升,但與3月的全國百貨店相比,14%仍然虧損。
雖然地震災害給災區經濟帶來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但用銀行存款余額、地方稅收等個人經濟實力指標將災區與其他城市進行比較,並沒有發現地震災害造成的明顯負面影響。
從生命安全的角度來看,影響最大的是地震災害造成的房屋損毀,90%的死者都是被不抗震的房屋砸死的。市民雖然對高速公路、地下街區、高層建築感到不安,但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房屋,尤其是木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並不關心。
長期以來,日本壹直專註於如何提高道路、鐵路、生命線設施、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城市整體框架的抗震安全性。但阪神淡路地震暴露出房屋抗震性能差、道路狹窄、房屋擁擠、沒有空地等問題。災難擴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城市的整體框架,而是市民完全忘記了生活用品的抗震儲存。
倒塌的木屋堵住了不足4m寬的狹窄道路,別說消防車了,連人都過不去。當抗震性能差的木結構房屋密集的街區受到地震嚴重破壞時,遭受損失的不僅僅是業主,這阻礙了應急車輛和救援人員的前進,進而阻礙了滅火活動和救援活動的開展,最終給整個區域造成更大的損失。這壹點再次得到了證實。
住房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壹旦被大量破壞,將在很長壹段時間內給災民和受災地區造成巨大痛苦。因為震後重建從避難所、臨時房屋、街區的恢復到生活的重建,需要幾年甚至10年的時間。
日本各地都有抗震性差的城市街區。以阪神淡路地震中火災蔓延的兩個地區為例,研究了城市街區的結構。調查結果顯示,這兩個區域的建築面積系數都在40%以上,木結構率與耐火結構率之比在70%左右,具有極高的火災蔓延風險。東京也有類似的街區。
人們在災難過程中的反應。
過去,人們主要從災害對策研究者的角度,對災害的發展過程提出了壹些方案。作為壹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三個階段的存在是非常清楚的:緊急情況、恢復和重建。
所謂應急階段,就是以保護生命安全的活動為中心,救援活動的時間限定在災害發生後的最初72小時內。恢復階段側重於恢復社會運行系統功能的活動,直至完成生命線的緊急恢復。重建階段是指社會資產的恢復,即生命線已經完全恢復,住房和居住環境已經重建,壹切恢復正常。對於實施災害對策的行政部門和民眾來說,把上述三個階段作為標誌救災轉折點的總目標,是非常有效的信息。
從獲救的災民來看,對於那些房屋輕微受損,震後還能繼續生活的災民來說,他們是真的想回家,恢復正常生活。對他們來說,生命線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對於房屋損失慘重,外出避難的災民來說,最重要的是關於重建房屋的信息,生命線的恢復排在第二位。可見,準確把握每個災民的需求,根據其輕重緩急實施救援,也是提高救災效率和質量的必備信息。
研究人員明確指出,災民的反應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即地震後10小時、100小時和1000小時。對兵庫縣西宮市32個受災家庭的調查證實了這壹結果。本次調查的內容包括家庭成員及生活環境、受災情況、是否住過避難所和臨時房屋、房屋重建情況等。
為了了解這32個家庭經歷的整個災害過程,對他們進行了60個小時的訪談,獲得了他們在災害發生後大約1年的反應和行動,並將獲得的信息數字化,然後將行動的時空分布過程反映在GIS(地理信息系統)上。
通過利用GIS分析災民居住地的變化,可知災後1年間,災民的居住形態分為三種:①回到原來的房屋(自住房屋);②城市搬遷(城市轉移型);③市外搬遷(市外搬遷)。無論哪種方式,遷移時間都是震後10小時、100小時、1000小時。
1期間的10小時,很難把握局勢,只能對局勢的頭和腳進行處理。在地震後的100小時裏,災情已經大致了解。隨著避難所的開放和救援部隊、物資的到達,災區的社會框架已經搭建起來,這是災區社會的形成期。在此期間,災民的活動特點是從被毀的房屋中取出家庭財產,通過各種關系落實住所,盡力開始新的生活。
在災難發生後的1000小時內,由於生命線等緊急恢復工作的開展和誌願者的增援,形成了所謂的災難烏托邦,可以稱之為受災地區的社會穩定期。這期間也有很多人逃離災區,所以也是災情程度判斷比較明顯的時期。
1000小時後,由於生命線的恢復,大部分沒有離開災區的群眾也恢復了日常生活,正常上班。這個時期可以稱為回歸正常的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