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
該壇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面外壇墻呈圓弧形,南墻與東、西墻為直角相交,取其天圓地方之意.因為天壇建成初期,不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地壇後,才天、地分別祭祀.兩道壇墻最初均為土坯砌成,曾稱天壇土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將土城用磚包砌.兩道墻之間稱外壇.外壇墻壹周11華裏,只有兩個門,與先農壇相對者叫圜丘門,與太歲壇相對者叫祈谷壇門.
皇家祭天聖地,1860年曾遭英法聯軍洗劫,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的蹂躪.當時,齋宮曾設聯軍司令部,圜丘壇上架設了轟擊前門和紫禁城的大炮.侵略軍為了掠奪物資,曾在圜丘壇門外設火車站(天壇外站)和祈谷壇門火車站(天壇內站).內站運兵員,外站運軍火.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登基,也在天壇演出了壹場祭天的醜劇.軍閥混戰期間,辮帥張勛曾在祈年殿設司令部,與段琪瑞巷戰時,天壇內成為戰場.1918年,天壇辟為公園開放. 解放後,在外壇墻上新辟了東門、北門,有計劃地修葺了內部建築,增加了設施.外壇部分保留了北半部,原來的圜丘門已不存在,這裏建成了居民區,即現在的復康裏和天壇南裏壹帶.現在的南門是原來的內壇南門.經過改造之後,使原來的皇家壇廟,變成了壹處北京市區富有特色的旅遊公園.
天壇
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時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天壇壇域近方形,南側兩角為直角,北側呈圓弧狀,體現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天圓地方”。天壇壇域由兩重壇墻環護,外壇墻南北相距1650米,東西相距1725米。內壇墻南北相距1243米,東西相距l046米。中心稱“內壇”,兩壇墻之間的地段,稱“外壇”,主要入口設在外壇西側。
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圜丘壇”,北部是“祈谷壇”。南北兩壇由壹條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磚砌甬道-----丹陛橋相連,組成長1200米的天壇建築軸線。圜丘壇占地44.66公頃,由圓丘、欞星門、皇宮宇、神庫神廚、宰牲亭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舉行“祭天大典”。祈谷壇占地72.34公頃,主體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廚、宰牲亭、長廊,每年春季在這裏舉行“祈谷大典”,祈禱豐年。
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壹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內有無梁殿、寢殿、鐘樓等建築,占地4公頃。外壇西部偏南有附屬建築“神樂署”(管理祭祀樂舞)和“犧牲所” (圈養牲只)。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裏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祈年殿是壹座三重檐攢尖頂圓型大殿。該殿是按所謂“敬天禮神”的“天數”而建的。殿高九丈,取“九九”陽極數之意。殿頂周長三十丈,表示壹個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又稱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柱礎,海水寶相花柱身,瀝粉堆金,美觀壯麗,是壹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層金柱十二根,象征壹年12個月,外層有檐柱十二根,象征壹日12個時辰。中、外層柱數相加為二十四柱,是壹年中有24節令的象征。三層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頂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則為三十六柱,象征36天罡。大殿寶頂有壹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壹統天下”的象征。
遺產價值
古代祭壇建築組群,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制、構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實例。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是皇家祭壇建築群中傑出的範例。
另壹方面,天壇深刻的文化內涵,使之更具特色。天壇從選址、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祀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例如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征“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征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寓意壹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壹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壹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壹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壹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