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傳統立秋吃什麽?

傳統立秋吃什麽?

立秋時節,天氣依舊悶熱,暑氣難消。被稱為“秋老虎”,自然界的陽的變化也從“長”的狀態變成了“閉”的狀態。這個國家不同地區的立秋習俗差異很大。傳統的立秋食物是不壹樣的,就拿全國的壹些地方來說吧:

1,北京。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吃肉,也就是“糊秋肥”。在北京壹些老字號的肉類專櫃前,購買肉制品的顧客會排起長隊。壹旦到了立秋,雖然天氣仍然很熱,人們的身體也不再濕漉漉的,畢竟涼爽的秋天來了。於是開始萌發做點好吃的來彌補夏天以來虧空的想法。我應該吃什麽?最滿意的是燉肉!通過吃燉肉來彌補夏天流失的脂肪,稱為“貼秋肥”。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

2.南京。老南京的立秋節氣裏有“啃秋”的習俗,還有壹些很有意思的說法,比如“立秋後十八鍋”,意思是立秋後還有很長壹段時間的炎熱;另外,立秋有男秋和女秋之分,有“男秋涼,女秋熱”之說。老百姓中流傳著“秋後十八鍋”的說法。有人說十八盆指的是冬天用來取暖的火盆。形似廣口淺底鐵鍋(盆)置於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為木炭或木炭。解放後很少見。意味著還有十多天的熱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氣爽”還早。說天氣還熱的時候就洗澡18天。這個“盆”指的是浴缸。這也意味著秋天開始後會下十八場雨,氣候會非常涼爽。有句話叫“秋後壹場雨壹場涼”。

3.杭州。在初秋,還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

4.天津。除了立秋的“貼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人們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的《歲時天津雜記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在清朝,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湯,並在立秋時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熱量和避免痢疾。

5.四川。在四川的東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立秋的那壹刻,全家人都會每人喝壹杯,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積聚的暑氣,秋來就不會胃痛了。

6.山東。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這麽多的飲食習俗,大多是為了預防痢疾,可見中國工人對秋季腹瀉的意識。

7.臺灣省。《臺灣省通史·風俗誌》中記載,舊時臺灣省“立秋前壹日,於斯種下春牛,置於東郊之外,日稱春牛。男女滿衣,衣香鬢影喧。春牛過馬路,小孩子摸耳朵或鞭打身體,都會受到祝福。如果春節在年初,那就特別熱,特別祥和。”立秋之際,臺灣省附近海域出現了立翅箭魚、串、魷魚和魷魚。蝦的生產期也是臺灣省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桂圓肉,後代就會成為大官,桂圓又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話:吃了桂圓,子孫最好。

物質生活的豐富讓人們更加註重飲食健康和衛生。健康專家提醒,立秋正處於季節轉換期,所以在飲食健康時應註意五個原則:

1,不要暴飲暴食。在秋天,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吃得太多。攝入過多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堆積,使人發胖。秋季飲食,要註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2.少吃刺激性食物。秋季應少吃刺激性強、辛辣、辛辣的食物,如尖椒等。此外,還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的積聚。凡是有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能,所以我們提倡吃壹些辛辣的食物,比如芹菜。

3、飲食不宜過涼。隨著秋季天氣由熱轉冷,人體的生理代謝發生變化,以適應這種變化。特別註意飲食不要太涼。生冷食物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和各種消化道疾病。

4、應避免幹糧。中醫保健常識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液,耗氣。秋燥當令,肺精臟,易感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在秋季復發或加重。因此,秋季飲食應避免幹燥食物,如壹些油炸食品。

5.警惕秋季心理疾病。秋天,天氣幹燥,物燥,人容易感到煩躁不安,容易產生抑郁等心理疾病。壹定要保持開朗的心態,讓自己快樂起來,多和別人交流,心平氣和的對待壹切。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進入抑郁癥的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