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是指壹種契約,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美國和歐洲市場。這種合同賦予持有者在某壹日期或該日期之前的任何時間以固定價格購買或出售資產的權利。選項定義的要點如下:
選擇權是壹種權利。期權合約至少包括買方和賣方。持有人享有權利,但不承擔相應的義務。
2.期權的標的。期權的標的物是指妳選擇購買或出售的資產。包括股票、國債、貨幣、股指、商品期貨等等。期權就是由這些標的物衍生出來的,所以被稱為衍生金融工具。值得註意的是,期權賣方不壹定擁有標的資產。期權可以“賣空”。期權買家可能並不真的想購買資產標的。因此,期權到期時,雙方不壹定要進行標的物的實物交割,只需要按照差價補足價款即可。
3.到期日。雙方約定的期權到期日稱為“到期日”,如果期權只能在到期日執行,則稱為歐式期權;如果期權可以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時候行使,則稱為美式期權。
4.期權的執行。根據期權合約買賣標的資產的行為稱為“執行”。期權合約中約定的期權持有者買賣標的資產的固定價格稱為“執行價格”。
5.國內期權的開發
2065438+2005年2月9日,上證50ETF期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是國內首個場內期權。這不僅宣告了中國期權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中國擁有了全套的主流金融衍生品。
2007年3月31日,豆粕期權作為國內首個期貨期權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
2017,19,白糖期權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
2018年9月25日,銅期權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
2019以來,國內期權市場發展迅速。權益類擴大了上交所300ETF期權、深交所300ETF期權和CICC 300股指期權。玉米、棉花、黃金等十多個品種的商品期權陸續上市。
6.歷史演變
期權交易始於18世紀晚期的美國和歐洲市場。由於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期權交易的發展受到了抑制。在19的1920年代早期,看跌期權/看漲期權交易商都是專業的期權交易商。在交易過程中,他們並沒有連續進行報價,只是在價格變化明顯有利於自己的時候才進行報價。這種期權交易不通用,不容易轉讓,市場的流動性受到很大限制,所以這種交易制度受挫。對早期交易系統的指責還不止這些。以XYZ期權交易為例,完全有可能只有壹個交易者做市,導致買賣價差過大,結果“價格發現”——達成約定價格的過程受阻。客戶經常會問:“我怎麽知道我的訂單是以最好(即公平)的價格售出的?”對市場公平性的擔憂使得市場無法迅速吸引更多參與者。直到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4月26日開市,1973,上述問題才得以解決。期權合約的相關條款,包括合約數量、到期日、敲定價格等都在逐步標準化。壹開始只提供16看漲期權,很快,這個數字翻倍,股票的看跌期權也很快上市交易。到目前為止,美國所有交易所的2500多只股票和60多種股票指數都提供了相應的期權交易。之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放寬了期權交易的限制,有意識地推出了商品期權交易和金融期權交易。由於期權合約的標準化,期權合約可以很容易地在交易所轉讓給第三方,交易過程變得非常簡單,最終的履行也由交易所來保證,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