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蘇東坡寫《東坡》

蘇東坡寫《東坡》

有人說《東坡》壹詩是最能代表蘇東坡精神的壹首詩——他樂觀從容、隨緣自適;他達觀自在、超然灑脫。而這些東坡精神都毫無保留體現在了這首詩中。所以,如果妳喜歡蘇東坡,就壹定要讀壹遍他的詩《東坡》。

《東坡》

宋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

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luò)確坡頭路,

自愛鏗然曳杖聲。

《東坡》這首詩是蘇軾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熟悉蘇東坡的人都知道,這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初到黃州的蘇軾沒有住所,寓居在黃州的定惠院,在這裏,蘇軾寫下了著名的《蔔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後來又輾轉搬進了江邊的臨臯亭。但這些都終非長久之計。直到後來蘇軾的朋友馬正卿想辦法在黃州城東門外為蘇軾批得壹片廢舊的營地。因營地在東門外的小山坡上,而前輩詩人白居易曾在忠州東坡墾地,於是蘇軾援引白居易的故事,將其命名為“東坡”,他亦自號“東坡居士”。

在創作這首詩時,蘇東坡壹家人早已通過在東坡自耕自種實現了自給自足。所以通過這首詩也可以看出蘇軾對田園躬耕生活的熱愛和詩人高潔的心性以及堅毅的精神。

“雨洗東坡月色清”,壹個“清”字不僅生動再現了雨後東坡風光的清新自然:月光皎潔,碧空如洗;同時這清澈澄明的除了東坡,還有蘇東坡,還有詩人的內心境界。正如晚年蘇東坡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寫道: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而“市人行盡野人行”,正是詩人首句以月夜起筆的原因,東坡不是什麽風景名勝,在外人眼裏,它或許就是壹個普通的廢棄的小山坡,但是在詩人眼裏,那是傾註了辛勤勞動、結下深厚情誼的壹個生活樂園,是他的精神歸宿。

而這壹切是蠅營狗茍、忙忙碌碌的“市人”所無法感知的,唯有“野人”,唯有詩人才能享受這種境界。這裏的“市人”與“野人”,實際上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前者代表的是追名逐利、奔走鬧市;後者代表了超然物外、豁達從容的人生境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壹個“莫嫌”、壹個“自愛”將詩人達觀自在、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犖確坡頭路”不僅表示東坡的小路崎嶇難行,更代表了詩人坎坷崎嶇的仕途。蘇軾壹生命運多舛,仕途坎坷,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後來更是壹步步被貶謫到了海南蠻荒之地。

但不管怎樣,詩人始終不改對生活的熱愛,始終以樂觀從容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如果沒有“犖確坡頭路”,又何來“鏗然曳杖聲”!

所以詩人說不要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啊,我就是喜歡這樣拄著拐杖鏗然堅定的聲音。這壹點,詩人在同年作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裏有更明確地表達: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兩者對照閱讀,更可見詩人風采神韻。在這首詩裏,詩人始終昂揚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不管生活如何艱難,詩人絕不頹喪氣餒,這才是蘇東坡,這才是給我們力量、鼓舞我們千年的東坡精神。

所以與其他哲理詩相比,這首詩更顯東坡特色。妳可以不會背,但此生壹定要讀壹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