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半夜雞叫”的故事,但是雞為什麽會叫呢?
保羅·西格爾是壹名研究雞的醫生。他能聽懂雞的語言。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雞的語言無非是母雞下蛋時的“咯咯叫”和公雞打鳴時的“咯咯叫”,但西格爾博士大概能聽懂30種不同的“雞語”。雞是群居動物,壹夫多妻的話總是有很多家庭瑣事要處理,這並不奇怪。尤其是作為父母,公雞要肩負很多指揮決策的任務。比如公雞找到了食物,它會叫它的妻妾來分享。如果發現蚯蚓或豆子這麽好吃,它們的吠叫頻率會更高;相反,它的呼叫頻率會更低。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母雞聽到高頻叫聲,它們會快樂地奔跑,但對低頻叫聲卻不那麽熱衷。同樣,如果壹只雞發現了威脅,它也會發出警告。威脅來自空中還是地面,警告聲不同,其他雞的反應也不同。
至於公雞打鳴,雞語專家告訴我們,這是壹種“主權宣示”,壹方面提醒家族成員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另壹方面警告附近的公雞不要打家族的主意。就像狗可以從壹泡狗尿中嗅出很多信息壹樣,雞也可以從烏鴉那裏聽到很多信息。
新墨西哥大學的flo·布萊恩特·弗洛和其他人試圖解碼公雞的啼叫。他們使用了高靈敏度定向麥克風、高級錄音機、音頻分析軟件和蘋果電腦。至於“歌手”,則是20只壹歲大的雄雞Gallus gallus,也就是家雞的野生種。
經過記錄和分析,Flo和他的同事們得到了壹堆充滿“基頻”、“主頻”和“泛音”的數據。總之,公雞的鳴叫與它們體內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關。雄性激素水平越高,鳴叫聲越大越深。同時,公雞的雞冠越大,體型越強壯,戰鬥力越強。
“母雞在早晨啼叫”。其實在農村生活過的讀者都會知道,公雞下蛋是虛張聲勢,母雞打鳴。這是因為母雞只有左側卵巢輸卵管發育,右側卵巢輸卵管保持未分化狀態。如果它的左側卵巢衰竭,右側未分化的卵巢就會發育成睪丸,產生雄激素。在雄性激素的催促下,母雞將承擔起陳思的任務。
公雞什麽時候打鳴?當然是早上了。不對。事實上,公雞總是啼叫。據統計,白天大約每小時有壹只公雞啼叫,但清晨的第壹聲啼叫打破了黎明的寧靜,相鄰的公雞紛紛宣誓主權,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喧鬧的白天,人們不會太註意這些啼叫的公雞。
第二,公雞“陳思”受到褪黑激素的影響。
為什麽公雞會在早上啼叫?首先要知道,鳥類中夜貓子屈指可數。除了各種貓頭鷹和鄰近的夜鷹,其他大部分鳥類都是夜盲癥患者。雞也不例外。正常情況下,雞晚上都在睡覺。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需要做進壹步的解剖,深入到雞的頭部。
雞的大腦中有壹小塊區域叫做松果體。這個小腺體曾經是我們祖先視覺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它位於大腦的中央,但仍與視神經相連。松果體可以分泌壹種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質。
松果體由光控制。只有當妳看不見五指的時候,松果體才會分泌褪黑激素。如果光線進入眼睛(其實眼瞼是擋不住太多光線的),褪黑激素的分泌就會受到抑制。褪黑素具有復雜的生物學功能,可以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此外,生物學家早就發現鳥類大腦皮層中存在大量褪黑激素受體,尤其是雄性,這意味著褪黑激素直接控制鳥類何時歌唱。
白天,當晨光出現時,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公雞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早晨”;在壹年中,當春天的白天變長,鳥類體內的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時,它們開始稱之為春天,隨之而來的是體內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以及壹年壹度的繁殖季節的到來。公園裏拎鳥籠的老爺爺也知道這個道理。通常情況下,鳥籠上覆蓋著厚厚的布罩。布罩壹旦被揭下,光線就喚醒了鳥兒的“歌唱中樞”,歌唱派對就開始了。
在過去,人們在日出和日落時休息,公雞可以享受黑暗和安靜的夜晚。但有時滿月時,皎潔的月光偶爾會刺激過於敏感的公雞“夜起”。但在戰爭時期,雞犬不寧,雞鳴夜啼受聲火幹擾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古人把“雞鳴夜啼”視為戰爭的兇兆。
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除了晝夜之差。與100年前相比,人的“夜”普遍縮短了幾個小時。不僅人會因為“人造日光”導致褪黑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如兒童性早熟、乳腺癌和結腸癌發病率高、更普遍的情緒波動),其他跟隨人的動物也會受到影響。
經常有報道說某小區“無良居民”擅自養雞,結果半夜雞叫不斷,引發鄰裏糾紛。英國的國鳥是歐亞知更鳥。這種鳥,俗稱知更鳥,已經完全不是“知更鳥”了。根據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報告,在英國的許多地方,它們整夜的鳴叫是由路燈引起的。
可見,關燈壹小時,對於人類或者其他動物,包括雞,都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