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有什麽活動?

元宵節有什麽活動?

元宵節活動

1.用燈籠裝飾。

自從元宵節裝飾燈籠的習俗形成以來,在所有朝代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觀看燈籠是壹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寫過壹首詩《李娥燈賦》:“南油盈,西漆焚。蘇正安息,蠟出龍川。斜光反射,倒影清晰。”它描繪了元宵節時宮廷裝飾燈籠的盛況。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節非常盛大,到處張燈結彩,日夜載歌載舞,表演者3萬多人,樂手1.8萬多人。戲臺長八裏,無數人打著看著花燈,徹夜不眠,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到了唐代,它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唐朝實行宵禁,晚上禁鼓時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懲罰。只有上元節,皇帝才準予三天禁令,稱為“放夜”。到了宋代,燈籠從三夜延長到五夜,除了燈籠還燃放煙花,還有各種雜耍表演,場面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記載,元宵節期間,在開封的禦街上,萬盞燈籠堆成壹座燈籠山,燈籠是煙花,金碧輝煌。京都的姑娘們載歌載舞,人們在壹旁觀看。"遊客聚集在禦街的兩個柱廊下,身懷絕技,載歌載舞,音階相切,音樂嘈雜,綿延十余裏。"大街小巷,茶館酒樓,燈燭齊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裏燈火。

明代,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後,為了讓京城繁華熱鬧,還規定正月初八熄燈,十七熄燈,連續十夜。各種各樣的人物被描繪在燈上,跳舞,鳥飛花飛,龍騰龍舞,燈籠和煙花整夜閃耀,鼓樂齊鳴,這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朝時,滿族進入中原。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2.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燈謎最早由謎語發展而來,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是壹個充滿嘲笑、紀律、幽默和戲謔的文學遊戲。燈謎掛在燈上供人猜射,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記載:“人以絲燈作詩,譏笑之,並畫人物,隱頭俚語,戲弄行人。”元宵節,皇城通宵,春夜賞元宵。人民是混雜的。詩和謎語寫在燈籠上,映在蠟燭上,列在通途上,人們可以猜測,所以叫“燈謎”。現在每到元宵節,到處都在打燈謎,希望喜慶平安。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唐宋時期,燈籠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雜技技藝。明清時期,除了燈謎和百戲之外,還有戲曲表演。

歷代人們除了逛花燈市場,還有迎子姑拜廁神、過橋碰釘走百病等習俗,玩打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

玩龍燈

也被稱為龍燈或舞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場清郊的大型歌舞中,就有壹個由男子扮演的領頭鳥形象,然後安排了六條龍相互穿插的舞蹈場面。文字記載的舞龍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數百個劇本的描寫中生動地描述了舞龍。據《隋書樂》記載,類似楊迪時期百戲中舞龍表演的《黃龍邊》也非常精彩,舞龍在中國很多地方流行。中華民族崇尚龍,視龍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中國最早引進高蹺是在《列子·傅說》:“宋代有子蘭,他們用自己的技藝來幹宋元。宋元時期召見,看其技藝。

5.民間傳統節目——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1]

“舞獅”始於魏晉,盛於唐代。又稱“舞獅”、“太平樂”。壹般是三個人完成。兩個人扮成獅子,壹個充當獅頭,壹個充當獅身和後腳,壹個充當獅頭。舞法分民用和軍用。舞蹈表現了獅子的溫柔,抖毛打滾。軍獅展現了獅子的兇殘。

劃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又稱跑旱船,是模仿陸地上的船,表演者多為女生。幹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兩片薄木板,鋸成船形,用竹木捆紮,蓋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槳劃船,邊跑邊唱邊跳。這是壹艘幹船。有時,另壹名男子打扮成船夫,與夥伴壹起表演,大多打扮成小醜,用各種滑稽的動作逗樂觀眾。旱船在中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

7.吃元宵

作為壹種食物,元宵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古代“元宵”價格較貴,有詩說:“賓客以鉤簾看禦街,城中珍寶壹時來。幕前無路可走,錢也退不回來。”北方“卷”元宵,南方“裹”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味不同的食物。

8.犧牲門和戶

古代有“七祭”,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是在門上方插上楊樹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在門前擺上酒肉。

9.壹只只老鼠

這個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結果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們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據《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十五,壹位仙女下凡到壹戶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妳們能祭祀我,就讓妳們家有個好蠶收成。後來形成了習俗。

10.送壹盞兒童燈

簡稱“送燈籠”,也叫“送燈籠”,即在元宵節前,新娘家將燈籠送到新婚女兒家,或普通親友送給新婚不孕家,以增添吉祥,因為“燈”與“丁”諧音。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有。在陜西省Xi市,正月初八到十五會放燈籠。第壹年贈送宮燈壹對,彩繪玻璃燈壹對。希望女兒婚後運氣好,早點生孩子。如果女兒懷孕了,除了大宮燈外,還要送壹兩副小燈籠,祝她平安懷孕。

11.英姿谷

子姑又叫古琦,在北方叫廁所大媽、坑大媽。古老的民間習俗是在正月十五祭祀廁神子固,並供奉神蠶和桑葚,這說明了很多事情。傳說子固原是虞姬,被長女嫉妒。正月十五在廁所被殺,變成了廁神。在迎接子姑的夜晚,人們用稻草和布頭綁上子姑的畫像,晚上在廁所裏用豬圈迎接。這種習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記載。

12.所有疾病

“走過所有的病”,又稱遊過所有的病、驅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過橋等。,是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

走離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部分在十五進行,但大部分在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