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給牛吃三聚氰胺能不能形成牛黃?

給牛吃三聚氰胺能不能形成牛黃?

不行,因為牛的牛黃是牛本身有了炎癥,時間久了就形成牛黃,而三聚氰胺是使尿道結石.詳細點就是牛黃,又叫醜寶、犀黃或西黃。為牛科(Bovidae)動物黃牛、水牛及牦牛的膽囊、膽管或肝管中的結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名說:“醜屬牛,故隱其名”。因其結石呈黃色而得名。

牛黃因來源於個別牛體,壹般多天生於10歲以上的老牛體中。牛患肝膽結石癥的機會很少,僅占千分之幾,因此天然牛黃十分難得,故數量極少,是壹種珍貴稀有的中藥。目前,國際市場上1克牛黃比1克黃金的價要貴4倍多,價值與鉆石相等。在15世紀,英國與法國貴族,以家中有無牛黃來炫耀他們的財富。英國女王的項鏈中,就有壹條鑲的是牛黃,可知牛黃的珍貴了。

牛黃多自然生於病牛體內。系由病牛的膽道發炎或膽汁排除障礙,使膽汁中的膽固醇、鈣鹽和膽色素沈澱凝結而形成的粒狀物或塊狀物。這種結石多呈卵橢圓形、類球形、三角形或方形,大小不壹。大者如雞蛋,小者如豆粒,壹般直徑0.6~4.5厘米,少數呈管狀或碎片。有的牛膽中含很多粒,也有只含1粒的。表面黃紅色至棕黃色。有的表面掛有壹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狀突起;有的具龜裂紋。體輕,質松脆,易破碎;斷面為金黃或棕黃色,細膩有光澤,可見多層排列整齊的細密環狀同心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甜,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以表面光澤細膩,質輕松脆,斷面層紋薄而整齊,無白膜,味先苦後甘,清香而涼者為佳。

牛黃為貴重藥材。味苦、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清心開竅,安神定驚,利膽化痰之功能。主治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癲狂、小兒驚風抽搐、咽喉腫爛、口舌生瘡、癰疽疔毒、牙疳、乙型腦炎、出血熱等癥,幾乎是藥到病除。著名中成藥“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牛黃清心丸”、“千金散”、“紫雪散”、“至寶丹”、“六神丸”等,均是以牛黃為主藥制成的。以牛黃為原料制成的丸、散、液劑等,多達200余種。

現代藥理學分析,牛黃含有膽固醇、膽脂酸、卵磷脂、膽紅素、麥角甾醇、六種氨基酸、鈣鹽及銅、鐵、鎂、鋅、維生素D等十多種成分,有抑制肉芽增生和促進血紅蛋白增生的作用,能增加紅細胞及血色素,增強心臟運動,使血管緊縮和血壓上升等功效。

我國人民認識和利用牛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漢代,我國第壹部藥書《神農本草經》即有記載,並列為“上品”。說它“主治驚癇寒熱,熱盛狂庢,除邪”。《名醫別錄》記述牛黃“療小兒百病,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又墜胎。久服輕身增年,令人不忘”。其後的《日華子本草》、《藥性本草》》、《本草綱目》等歷代醫書均有記載。最早記載牛黃形成的文獻,恐怕要算陶弘景《名醫別錄》了。他說:“牛黃生隴西及晉地,特牛膽中得之,即陰幹百日使燥,無令見日月光”。又雲:“舊雲神牛出入鳴吼者有之,夜觀有光走入牛角中,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墜落水中。今人多就膽中得之。壹子大如雞子黃,相重疊。藥中之貴,莫過如此。壹子及二三分,好者值五六千至壹萬也。多出梁州、益州”。陶弘景對牛黃的來源,形狀、體積、產地、當時的市價和價值的說明,完全符合事實。即使在今天,仍是很正確的科學文獻。梁州,即今四川北部和陜西漢中,可見陜西自古就是牛黃的著名主產地。現在牛黃主產於陜、甘的稱“西牛黃”,主產於晉、冀等省的稱“京牛黃”。這是我國兩大著名牛黃。陜西養牛業自古發達,古代關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草茂盛,極宜農牧。故牛黃壹直為陜西的特產。

所謂“神牛”會自動吐出牛黃之說,除陶弘景記述而外,宋代醫家蘇頌也有類似記述曰:“凡牛有黃者,身上夜有光,眼如血色,時復鳴吼,恐懼人。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墜下水中,取得陰幹百日”。對此過去壹直以為只是傳說。後據報道: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樓鎮紫崗村五組農民鄒君點飼養的壹頭黃牛。1985年7、8、9三個月連續3次吐出3條牛黃。其中,最大的壹條長達15厘米,重?5克。另外兩條,長都是13厘米,重69克。牛吐牛黃已屬罕見,壹牛連吐3條更是罕見。這3條牛黃當時價值4200元。說明古人對牛吐牛黃的記述,並非子虛烏有。

宰殺老弱病牛時,應認真在其膽囊、膽管或肝管中檢查有無牛黃,切勿棄寶為廢。如發現有硬塊或腫物,即為牛黃。應立即濾去膽汁,取出並除凈外部薄膜,用脫脂棉或燈芯草包裹,外面包壹層布或用線稍纏,入陰涼處晾幹即可入藥。切忌風吹、日曬、火烘。在膽囊中形成的“膽黃”,為優質黃,呈橢圓形、圓柱形、三角形或不規則形狀。在膽管、肝管中形成的叫“管黃”,壹般質量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