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事:
5月7日,泰戈爾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他家屬於商人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他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的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當時他們積極支持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是壹位哲學家和宗教改革家,對吠陀經和奧義書有豐富的知識。他充滿了民族主義傾向。因為他與社會中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所以他作為壹個沒有種姓的外化的人,受到了習俗勢力的祝福。他有十四個孩子,其中泰戈爾是最小的。就是在這個家庭裏,兄弟姐妹侄子中有不少學者藝術家。由於生長在這樣壹個印度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
作為父母最小的兒子,羅賓德拉納特被家人稱為“拉比”,成為每個家庭成員最喜歡的孩子,但大家都沒有寵壞他。小拉比去了加爾各答的四所學校。雖然他不喜歡他們,但他在大哥大姐的監督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上的成就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他上過東方學院、師範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他生性自由,厭惡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正規的學習課程。他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父親、哥哥和導師的建議,以及他的廣泛閱讀。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十三歲開始寫詩,充滿了反對殖民主義、熱愛祖國的情懷。
1878年,他遵照父親和哥哥的遺願前往英國求學,起初學的是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學到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學習西方音樂。1880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去管理鄉下的祖佃戶。他熟悉這裏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的家園和自然。1901年,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波爾普爾附近的桑尼克坦創辦了壹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壹所著名的國際大學。
1905後,全國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國和全印度人民奮起反對分裂孟加拉國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場運動,熱情的愛國人士義憤填膺,寫下了大量愛國詩篇。然而,沒過多久,泰戈爾就與該運動的其他領導人發生了分歧。他不贊成所謂群眾焚燒英國貨、侮辱英國人的“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壹些“建設性”的工作,如下鄉發展自己的工業,消除貧困和愚昧等。然而,有些人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退出了運動。從此,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他過著遠離現實鬥爭的隱居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1915年,他遇到了甘地。這是印度歷史上兩個巨人的會面。他長期與印度國大黨保持聯系,並出席其代表大會。然而,他與國大黨的關系總是若即若離。他與甘地有著真誠的個人友誼。但是,他並不認同甘地的壹些做法。這兩位非凡的人物沒有試圖掩蓋他們的意見分歧。同時,在道德上和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和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個充滿活力的新國家有了很多感觸。後來他從日本去了美國,做了很多關於“民族主義”的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民族主義”。他對美國的看法壹直不好,美國的種族歧視讓他很討厭。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構經常在輿論和行動上給他制造壹些麻煩。他隨後對英國的訪問並不愉快。1929年,他到加拿大旅遊,去了美國,被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審問。
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英軍槍殺了1000多名印度平民。泰戈爾氣得挺身而出,給印度總督寫了壹封義正言辭的信,抗議並放棄英王給他的“騎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中國。他從小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同情中國人的境遇。他寫文章譴責英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裏看到了壹個神奇的世界,這讓他異常興奮和激動,寫了壹本贊美蘇聯的書《俄羅斯書信》。雖然不能完全理解社會主義,但他向往這個全新的社會,想把這個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面前。他對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向往始終如壹。在他的80歲生日文章中,他特別強調和贊揚了蘇聯的成就。別人的攻擊並沒有影響他在蘇聯的美好形象。
泰戈爾的親筆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軍隊入侵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 * *和中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 *和中國政府壹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他在那裏的朋友,表達他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心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響應歐洲友人的方式,撰文痛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為。泰戈爾壹直痛恨法西斯主義。但是,他對被壓迫的弱勢族群表示了無限的同情。尤其是對中國,他總是抱有好感和希望。他壹直是中國人民真正忠實的朋友。
1941 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的祖居安詳辭世,成千上萬的市民前往瞻仰。
代表作品
吉檀迦利,戈拉,文明的危機。
內容介紹: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精神,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印度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和愚昧落後思想的沈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了印度社會的變遷和新思想沖擊下新壹代的覺醒,也記錄了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在創作技巧上,他既吸收了民族文學的營養,又借鑒了西方文化的優點,藝術成就頗高。尤其是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詩句優美,想象奇特,節奏優美,充滿了抒情的味道,充滿了深刻的哲學和宗教思想,社會和人生理想,觸動著讀者的心弦。有些詩歌因為受到《吠陀經》和《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秘,但仍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