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年,唐朝滅亡,朱溫篡唐建立後梁,911年,幽州節度使劉守光不顧眾將臣的反對,登極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 桀燕建立後,即不斷受到晉王李存勗(沙陀人)的攻擊,應天三年(913年),晉軍攻陷幽州,俘獲被囚禁已久的劉仁恭,而劉守光逃亡後不久亦被擒。914年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被殺。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滅掉後梁,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借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壹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壹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沙陀人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壹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河北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北宋和遼朝時期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壹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兩年後瘡發去世。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壹直未能占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1]、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2]。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占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27年,宋舊皇室趙構衣冠南渡,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偏安政權,後來遷都臨安(杭州)。
1213年,燕雲十六州被蒙古帝國占領。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橫掃河北,1215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克金中都,並改名為燕京,1234年,蒙古滅金朝。1276年,元朝滅南宋,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余抵抗勢力,統壹全國。1264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今北京市)為中都,定為陪都。1267年忽必烈遷都位於中原的中都,1272年,將中都改名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裏,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