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池塘的選擇和消毒
養鱔魚的土池要通風向陽,水資源充足,面積不宜過大。在土池周圍種植寬度為0.8m ~ 1m的水葫蘆或水花生,並用柵欄或網圍起來,既能防止鰻魚逃跑,又能為其生長提供陰涼。
放養前要清除土地中過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補田埂和池塘進出口,在養鰻入池前15天,每100平方米用100公斤~ 125公斤生石灰對池塘進行清理消毒,徹底殺滅野生魚類和有害生物。然後在鰻魚入池前5-7天註入0.6-0.7米深的水,進水口用60目篩過濾。最後施底肥。壹般每1000平方米澆300-400公斤腐熟的豬牛糞,水呈淡綠色或黃褐色後放鱔魚種,使其入池後能吃到足夠的天然餌料。15天左右將池水加深至1.5m。
2.鰻魚物種的處理和釋放
鰻鱺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 ~ 28℃,水溫為65438±02℃時開始攝食,因此放流時間壹般為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放入袋子之前,將鰻魚籽浸泡在水中20-30分鐘,以適應水溫。只有當袋內外溫差小於5℃時,才能開袋,然後用小盆往袋內倒2-3盆水,使鰻苗從高溶氧狀態逐漸適應低溶氧狀態。同時,鰻魚種在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消毒,鰻魚種每50公斤水用0.75公斤~ 1公斤鹽浸泡15分鐘~ 20分鐘。
放流的鰻鱺品種顏色應呈青灰色,皮厚,富有彈性,遊動活躍,同壹池塘的鰻鱺品種規格要整齊壹致,否則鰻鱺之間的競爭會影響個別弱者的攝食。放養密度壹般為每1000平方米4000 ~ 5000條鰻魚20克左右;50克左右可拋3000 ~ 4000尾;大約100g可以放入2000 ~ 3000。同時,每65,438+0,000平方米土池可混養50頭鱅魚、30頭鰱魚、200頭羅非魚,可過濾浮遊生物,吃鰻魚排泄的糞便,凈化水質。另壹方面可以增加魚產量。
三、飼料種類及飼餵
鰻魚人工養殖主要依靠專用配合飼料(市場上有售),每50公斤專用飼料中添加50-60克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B、C、E)和1.5-2公斤魚肝油(水溫低於20℃或高於35℃時應停用魚肝油)。幼鰻要少加,成年鰻要多加。如果專用飼料暫時短缺,可以用小雜魚、畜禽內臟、蠶蛹等動物飼料磨碎後摻入面粉代替,其粗蛋白含量必須在40%以上。
鰻魚是食肉魚,貪吃。投料時應貫徹“四定”原則,即定性、定量、定時、定位。質量決定:即保證飼料的質量。配制的飼料應軟硬適中(加水量為1.2倍~ 1.3倍),新鮮潔凈,不能變質腐爛。定量:即根據鰻魚的規格、飼養、消化、天氣、水溫、水質等情況,投餵量要適當。壹般每日投餵量為65438+鰻魚體重的0.5% ~ 2.5%,在12小時內食用為宜。時機:即魚體積小,密度高,每天早上8: 00,下午4: 00投餵1次;鰻魚大小在100克以上,每天早上8:00-9:00可投餵1次。定位:即飼料放在固定的食臺上,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設置2 ~ 3個食臺。
第四,日常管理和疾病預防
每天早晚巡視池塘,觀察鱔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雨後檢查排水口,防止魚兒逃跑。平時每10天至15天加淡水1次,夏秋季每5天至7天加淡水1次,每次換水量約為全池的10%。同時註意使pH值在7-8.5之間。pH值過高時,應更換淡水。如果太低,要用1000方生石灰調整。
鰻魚的主要疾病有紅鰭病、水黴病、西瓜病等。每20 ~ 30天噴灑2.5ppm~3ppm ~ 3 ppm呋喃唑酮和65,438+0 ppm漂白粉2 ~ 3天,每天65,438+0次即可控制。如果在池塘中發現池蟲、水蛭,每1000m2可在全塘噴灑450g ~ 500g的水晶敵百蟲進行殺滅。
參考資料:
/doc/yjbl/shfw/snfw/syjs/scyz/content/122395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