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的做法不少,可炒,還可以做湯面、撈面等等。煎面,應該算是罕見了。不久前在建業酒家,我和朋友就嘗到壹款新式的煎面條——幹煎伊面。那天還是同潮菜特級廚師翁鴻輝師傅親自掌勺,我們是開眼界又飽口福。主料伊面是手工制成,添加了雞蛋、牛奶等配料,面條是橙紅色,柔韌、纖細、均勻。做法是:面條在滾水中煮熟,撈起後用涼開水沖冷,使面條變得爽凈潤滑,瀝幹水後,起油鍋拉油,最後再以文火幹煎,裝盤後在面條上鋪上韭黃,配以陳醋碟和粉糖碟,便可上桌了。面條的橙紅與韭黃的翠綠相映生輝,極為誘人。有陳醋和粉糖提味,嚼起來外脆內嫩,滿口留香。
歷每年冬至日稱冬節,是我國自晉朝至今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陽生,萬物蘇醒。”雖然還處於寒冷季節,人們卻已聞到了春的氣息。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上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華夏農歷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今歲冬至為12月22日14時03分。
潮汕民間有“冬至不離十壹月”的民諺,指的則是陰歷。而陽歷日期則非常準確。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壹天天變長,陽氣回升,是壹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被當作壹個較大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壹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過節相沿至今,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時期,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壹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作為壹個節日,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閩臺民間認為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壹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壹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壹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冬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壹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而江南盛行吃湯圓的傳統習俗。“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俗稱“添歲”。
特別在潮汕農村。冬節可算是“大節”,因為這時間,秋收剛過,柴米不用愁,池魚肥,雞鴨壯,過節的物品十分豐富。冬節距離過年只有幾十天,冬節壹到,就意味著壹年快要過去了,所以有了“冬節小過年”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