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是什麽?

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是什麽?

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維多利亞湖 1860年,壹名叫約翰·漢寧·斯皮克的英國探險家來到今坦桑尼亞、烏幹達和肯尼亞三國接界處考察尼羅河的源頭時,看到壹個形如茫茫大海的湖泊,感到驚訝不已,並以當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命名,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位於東非兩條大裂谷之間的平坦盆地上,在烏幹達、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三國接界處,赤道橫貫其北部。這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它是由凹陷盆地形成的。維多利亞湖湖面海拔1134米,南北最長為400公裏,東西最寬處240公裏,面積69000平方公裏,是僅次於美洲蘇必利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湖岸曲折,湖岸線長達7000多公裏,平均水深40米,最深處80米。湖濱地勢起伏不大,以丘陵、平原為主。西岸陡峻,其他三面低平。湖岸北部有裏本瀑布,排水量達600立方米/秒,是白尼羅河的水源。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島嶼總面積近6000平方公裏。較大的有烏凱雷韋島、布加拉島、魯邦多島、馬伊索梅島和布武馬島等。較大的湖灣有卡維龍多灣、斯皮克灣和埃明帕夏灣等。湖區集水面積約239000平方公裏,有卡蓋拉河、馬拉河等註入;蓄水量2518立方公裏。湖水位年變幅為0.3米,表層水溫變化在23~28℃之間。巨大的水體對沿湖地區氣候起著顯著的調節作用;湖區多雷雨,並在大氣下層盛行偏東氣流,使湖西岸成為東非著名的多雨區。維多利亞湖內島嶼眾多,島上濃蔭密布,花草繁茂,別有壹派風光。湖中魚產豐富,尤其是多鱷魚和河馬。乘船遊玩維多利亞湖,可以看到成百只河馬相互追逐嬉戲的情景,只有當汽艇靠近時,河馬才慢慢散去。河馬是壹種龐然大物,體重壹般可達3000公斤,可兩只小耳朵同它那龐大的身軀比起來,顯得是那樣不相稱,使人看了不禁發笑。非洲河馬性情溫和,習慣於在水中生活,而且喜次群居。白天,河馬愛把身體浸在水裏,將頭揚起,讓鼻孔、眼睛、耳朵露出水面,裝成“打瞌睡”的樣子,壹動不動地在水中呆上幾個鐘頭;入夜,它們漸漸爬上岸來,沿著相對固定的路線,在草叢中尋覓可口的植物吃,直至天明方歸。河馬的肉可食,烹制後肉色微紅,味道鮮美,同“紅燜牛肉”差不多。由於維多利亞湖周圍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農業生產很發達,廣泛種植著谷子、玉米、豆子、木薯、咖啡、除蟲菊等。除蟲菊是壹種天然殺蟲藥,以它為主要原料配制的農藥或殺蟲劑,殺蟲力極強,但對人類無害。維多利亞湖周圍森林茂密,牧草豐富,野生動物繁多,獅子、大象、豹子、犀牛、斑馬、長頸鹿等,到處可見,可謂是集非洲熱帶野生動物之大成。肯尼亞、烏幹達、坦桑尼亞三國都是非洲首屈壹指的旅遊之國,而它們發展旅遊事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湖濱地帶還盛產各種熱帶水果,尤其是綠色的芭蕉樹比比皆是,品種達200多個。芭蕉是壹種多年生植物,新苗出土後,生長得非常快,只要稍加管理,壹年四季都可以收獲。芭蕉壹般不生吃,可以烤熟或燉熟後吃,也可磨成粉制成各種糕點食用,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食糧之壹。當地人還用芭蕉釀制啤酒或燒酒。芭蕉不僅果實可食,而且它植株的各個部分都可利用。芭蕉的主幹曬幹後可作燃料,莖幹搗碎後可作肥料,而用處最大的還要數芭蕉葉子。人們常常用晾幹後的芭蕉葉來包裝米、豆、咖啡、甘薯、煙草、鹽和蛋品等;芭蕉葉還可以用來編織盤子、帽、涼鞋以及母親下地勞動時安置小孩的帳篷等。在大雨滂沱的時候,很多人手撐著巨大的芭蕉葉安然行路。在很多村子裏,人們用芭蕉葉搭成涼棚,以便過路人躲避暴雨和消散暑氣。青翠整潔的芭蕉樹,還可以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與高大的椰子樹、濃密的芒果樹、芳香的花木、大片的草坪交織在壹起,可將城市裝扮得絢麗多采。烏幹達首都坎帕拉就是壹座芭蕉樹密布的城市,大街小港,芭蕉樹競相生長,棵棵莖粗葉闊,姿態各異,招人喜愛。坎帕拉是非洲著名的布幹達王宮所在地,位於烏幹達南部、維多利亞湖北岸,全城建築在7個小山頭上。維多利亞湖碧波蕩漾,岸邊棕櫚搖曳;城區建築宏偉,街道寬闊,景色秀麗,烏幹達被人們稱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則又被人們稱為“明珠中的明珠”。維多利亞湖區域遼闊,沿湖國家居民的風俗多種多樣,很多是古老而又奇特,例如在湖東岸的肯尼亞境內的壹些鄉村中,自古以來流行著“嫁新郎”的習慣。嫁新郎,即男方到女方家去,“男大當嫁”的做法已不知沿襲了多少年。在那裏,男女青年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接觸,談情說愛,壹旦產生感情後,女方家便托人到男方家去說親。如果雙方都同意,便可商定結婚的具體日期,舉行婚禮儀式的前夕,要隆重地將新郎送到女方家。哪家要“嫁新郎”時幾乎是全村人出動。送親儀式壹般選在夜晚進行。繁星滿天或皎月當空之時,送親的隊伍開始上路。新郎身著嶄新的衣服,顯得很靦腆,在人們簇擁之下向新娘家走去,長長的送親隊伍,穿行在芭蕉叢中。壹路上,鼓手們奮力敲鼓,男女老幼邊歌邊舞,身系鈴鐺的孩子們奔前跑後,真是喜氣洋洋,熱熱鬧鬧。隊伍最前面是兩個披紅掛綠的少女,她們雙手托著盛有檳榔的銅盤,連蹦帶跳,像兩只輕盈的小燕子壹樣在前引路。隊伍最後面的是五、六個攜帶嫁妝的親朋好友,嫁妝壹般是衣物、勞動工具、獵槍、馬箭等。新郎的父母走在隊伍的中間,他們想到自己的兒子就要開始獨立生活了,於是笑容滿面、樂呵呵的。到女方家後,新郎的父母躬身向親家獻上銅盤和嫁妝。雙方謝禮後,新郎即被人引進洞房。這時,主人和客人入席,大家邊吃邊談,直到第二天天明時,新郎新娘從洞房走出來,向眾人三鞠躬,表示謝意,嫁新郎儀式到此結束。在客人走後,新郎新娘回到洞房,相互往對方嘴裏送壹顆檳榔,雙雙含笑地吃著。當地認為檳榔能夠祛邪避禍,標誌著小倆口婚後的生活會平安幸福。維多利亞湖有近壹半的水域位於烏幹達境內,加上其他河流和湖泊,烏幹達全境水域面積34000多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1/7左右,因而烏幹達素有非洲高原水鄉之稱。烏幹達全國有大小民族40多個,其中以卡拉莫賈人的生活習慣最為引人註目。卡拉莫賈人總數約30萬,是壹個世代以放牧為主的民族。在當地語中,“卡拉莫賈”意為“上了年紀的人”。關於這個名稱的來歷,有著這樣壹段傳說。18世紀初葉,由於發生了壹場嚴重的旱災,埃塞俄比亞南部的土著黑人居民紛紛趕著牛羊南下,進入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幹達等國,尋找水源和草地。壹支以老年人為主的隊伍在進入烏幹達後,由於壹路上風餐露宿,長途跋涉,他們疲憊不堪,實在走不動了,便要求就地定居下來;而隊伍中的年輕人則認為當地自然條件差,堅持要繼續前進。老人們說:“再走,我們只有死在旅途之中。要走,妳們走。”於是,年輕人繼續南下,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便留在了當地。從此,這些人被稱為“上了年紀的人”,即“卡拉莫賈”。在漫長的殖民統治時期,卡拉莫賈地區被視為“野人區”、“禁區”等。殖民當局頒布種種法令,不準內地人進入卡拉莫賈地區,也不準卡拉莫賈人離開自己居住的地方,使他們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更為令人發指的是,英國殖民者曾把卡拉莫賈地區辟為“遊覽區”,專供西方遊客獵奇、玩賞。烏幹達獨立後,卡拉莫賈人的生活發生了壹些變化,但是迄今仍未擺脫落後的狀況。例如,他們主要以喝生牛血、牛奶、羊奶、吃牛羊肉為生;他們的主要生產工具是弓箭和長矛。他們的風俗習慣更是帶有古代那種傳奇色彩,搶劫牲口便是件突出的例子。卡拉莫賈年輕人日常的主要社會活動是搶劫牛羊。每當他們帶著搶劫來的牛羊歸來時,全村人要接風洗塵,進行慶賀,功績突出者,還要在其左臂上劃壹刀作為紀念,刀痕越多越光榮。男子求婚,要趕著搶劫來的牛羊見姑娘的面。總之,卡拉莫賈人生活中的這些落後現象可以從壹個側面反映昔日殖民主義者推行隔離政策所留下的惡果。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卡拉莫賈人對外界也總是持疑惑態度。他們從不打聽別人財產情況,也忌諱外人打聽他們牛羊的多少。假如卡拉莫賈人趕著牛羊從妳面前走過,妳要是用手指指著牛羊數其頭數,卡拉莫賈人會當場反目,輕則給妳壹頓斥罵,重者還會用棍子打妳。而壹旦動起武來,外人總是吃虧,因為卡拉莫賈人身材高大,勇武好鬥,人莫能近。因此,請妳記住,卡拉莫賈人性格獨特,他們最喜歡的是,對財產要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