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子壹日三餐吃很多,可為什麽長不大?”
診室裏,幾位媽媽壹臉愁容,焦急地問醫生為什麽。他們擔心他們的孩子身材矮小。
孩子會不會身材矮小?身材矮小和發育晚是壹回事嗎?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張麗娜接受39健康網采訪,講解了身材矮小的判斷標準,分享了改善身高的秘訣。
當孩子的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同種族的正常兒童身高的第三位,或平均身高低於-2SD時,說明達到了侏儒癥的診斷標準。
那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早期發現孩子矮呢?張麗娜指出,如果壹個孩子的身高在同壹個班級或年級從高到低排名,往往排在倒數三名,家長要提高警惕,根據兒童生長曲線表檢查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同時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速度來判斷。
正常情況下,兒童(4歲至青春期前)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年5~7厘米。如果小於5厘米,孩子生長速度慢。如果三年前穿的衣服還適合孩子,可以間接說明孩子的生長速度慢。
壹些父母傾向於把發育遲緩和侏儒癥混為壹談。張麗娜解釋說,前者指的是生長發育和身高較晚(即生長後期型),醫學上稱之為“體質性青春期延遲”。這種孩子青春期前的身高和別人壹樣或者只是略矮,但是比同齡人的青春期開始的晚,等青春期真的來了,身高差距就能追上來了。
“這些發育較晚的孩子大多會有家族史。他們雖然身高矮,但骨齡相差不會超過2歲。”
在張麗娜看來,兒童身材矮小的原因復雜多樣,與300多種疾病有關。以下是最常見的:
如果家長註意到孩子的身高或生長速度與同齡人有較大差距,應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內分泌科就診。
“身高變化是孩子健康的縮影。無論哪裏有問題,都可能從高度反映出來。”她說,對於確診為矮小癥的孩子,要找出病因,根據病因進行治療,以免影響成年後的身高。
陷入身高焦慮的家長並不滿足於“運動+飲食”這種幫助孩子長高的手段。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註射生長激素。
對此,張麗娜表示,生長激素對壹些疾病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矮小兒童都需要使用生長激素。她強調,生長激素是治療疾病的處方藥,不是保健品,也不是美容產品,不能濫用。壹般適用於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納綜合征、普-威利綜合征、特發性身材矮小等適應癥,排除禁忌癥,真正需要時才能開始生長激素治療。
家長不應擅自使用生長激素,而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科學地開始生長激素治療。壹旦開始治療,要註意定期隨訪,壹方面評估療效,另壹方面也要監測其副作用。
有些孩子雖然身高矮,但並不矮,不需要就醫。渴望“追高”的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幫助孩子長高。
第壹,保持高質量的營養狀態。註意每天魚、肉、蛋、奶、主食的攝入。
第二,多做運動,比如跳繩、打球、引體向上、跳高等等。
其中跳繩被稱為最完美的增高運動,因為它沒有空間要求,還能鍛煉孩子大腦和四肢的協調性。每天跳800到1000次只需要10到15分鐘,長期來看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家長可以給孩子更換舒適的運動鞋,通過播放音樂幫助孩子堅持鍛煉。但是,在運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註意我們可以做些什麽來避免運動損傷。
第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質量。父母應該在每晚9:30-10:00之間盡可能督促孩子入睡。
第四,保持愉悅的心情。緊張的家庭氛圍和父母之間的不和諧,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抑郁和焦慮,進而可能導致孩子身材矮小。
#健康2022# #零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