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淡水珍珠的產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質量並不理想。目前,全國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億只,生產育珠蚌可達5-8億只。如果不是因為蚌病導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產量可比目前高出壹倍以上。所以,提高珍珠質量,限制產量迫在眉捷。
1、技術進步
中國珍珠產量的飛速增加,首先得益於鉤介幼蟲人工采集技術的突破和稚、幼蚌培育技術的不斷進步。雖然河蚌的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技術尚未解決,河蚌在生產中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工繁殖。但在生產中已能從鉤介幼蟲的采集開始進行大規模培育稚、幼蚌,從而使手術蚌的來源有了根本保證。這項技術的普及推廣,使大江南北的農民很快掌握,而且已經完全做到了規模化生產。
其次,專業從事手術操作的女工隊伍已經形成。在湖南漢壽、安徽貴池、蕪湖等地的有此鄉鎮已成了手術操作工的產地,每個鄉鎮的手術操作工就可達上萬人。育珠手術已成了當地勞務輸出的重要途徑,通過師傅教徒弟式的發展,手術操作工隊伍穩定、壯大,並得以延續,使手術操作環節的人力有了保障。
第三,蚌病控制技術已經突破,育珠蚌養殖技術有了壹定提高。培育浮遊生物、肥水養殖育珠蚌的技術借鑒了“施肥養魚”的池塘養殖技術模式。在生產管理上,主要是改穿孔吊養方式為“網袋、網夾”的籠養方式。在大規模生產中,網箱培育手術蚌技術的改革進步,使當年育苗、當年手術育珠有了可能,縮短了珍珠育成周期。
2、存在的問題
河蚌育珠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目前,珍珠生產已不再是獲得巨額利潤的項目,暴利的年代已經過去。但是,多年育珠生產的高盈利性,使從業者無視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盲目生產仍在繼續。
⑴中國的珍珠產業協會還不健全,有些地方或成了半官方的組織,缺乏行業協調和自律,珍珠的生產完全無序化,限制產量和提高質量任重而道遠。
⑵由於珍珠產量的不斷增加,整個市場對珍珠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雖然珍珠深加工技術也在進步,珍珠產品的用途更加廣泛,但是低檔珍珠仍會面臨過剩。“大、光、圓、艷”的標準內涵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在群眾性生產中,通過延長養殖周期來提高優質珠的比例,是適應市場的唯壹途徑,這在客觀上也起到了限制年產量的效果。但是珍珠業界尚未做到主動地、自覺地限制珍珠產量。
⑶通過成熟珠蚌采集鉤介幼蟲以培育稚、幼蚌的方法沿用多年,導致三角帆蚌種質退化日趨嚴重。珍珠蚌生產性能和抗病力不斷下降。
⑷手術操作工缺乏正規培訓,新技術、新工藝難以推廣應用。操作工隊伍勞動、用工等管理更無從談起。育珠手術操作的季節性,使操作工隊伍保持“候鳥式”的流動性,這是育珠業生產方式落後的又壹集中表現。
⑸養殖生產中,不僅僅是普通農民和中小養殖場,即使是大公司,落後的生產管理仍十分普遍。珍珠企業和大多數養蚌農民壹樣缺乏科技意識,“廣種薄收、聽天由命”仍然是育珠生產管理的主導思想。河蚌育珠行業技術標準的制訂和推廣剛剛開始,工作還相當艱巨。
3、解決問題的途徑
淡水珍珠生產尚未進入“微利時代”,但我們也要防患未然,使該產業得到可持續發展。①應從種質資源抓起,加強蚌種選育工作。②應從操作工隊伍管理入手,積極推廣手術新工藝和系統化消毒技術。③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等途徑宣傳、培訓,提高河蚌育珠業主的科技意識。推廣普及科學的養蚌育珠技術理論和知識。④推廣群體控制技術,使河蚌育珠業整體成活率有所提高。⑤加強行業協會建設,發揮協會作用,自覺限制珍珠年產量、努力提高珍珠質量。⑥進壹步開展大直徑正圓淡水有核珍珠的應用性研究。⑦進壹步開發利用低檔珍珠,拓寬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