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縣是浙江省馬蹄筍的主要產地,被命名為浙江省“馬蹄筍之鄉”。種植馬蹄筍歷史悠久,條件獨特。近年來,平陽縣根據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把馬蹄筍產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產業化的主導產業。2002年,平陽縣鮮竹筍產量為2萬噸,產值超過1億元。截至2009年春,平陽縣馬蹄筍種植面積近4 000 hm2,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壹條新路。平陽縣馬蹄筍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造林地選擇
馬蹄筍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怕低溫凍害。要求平均氣溫18 ~ 22℃,最低氣溫可達-5℃,要求年降雨量1 400 ~ 2 000 mm,喜疏松的深層土壤,怕積水。因此,造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溫暖濕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腐殖質含量高、土壤呈酸性至中性的地方。如溪流兩岸的沖積地帶、水庫池塘周圍、房前屋後的零散雜居地等。山地造林應選擇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的丘陵、平地、溪流兩岸及其周圍。山坡上部,幹旱貧瘠,土壤太粘或者地下水位太高,不適合在經常積水的地方種植。
2.整地和挖坑
造林前準備馬蹄筍挖坑,造林整地可分為綜合整地、帶狀整地、塊狀整地三種。綜合整地就是全面挖種植地,挖土深度在30厘米以上。之後挖池塘種植竹子,按照4 m×3 m的行距開挖種植池塘,種植840株/hm2。帶狀整地就是等高整地,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確定行距帶,然後整地,再挖池塘種竹子。塊狀整地是針對坡度大於30°的陡坡,這種方法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按照5 m×4 m的規格,挖寬60 ~ 80 cm、深50 ~ 60 cm的種植穴,挖穴約450個/hm2;部分地區種植65,438+0,050株/hm2,以實現早期成林,株行距為2.6 m× 3.0 m..然後每穴施優質土雜肥25公斤,復合肥500克,鈣鎂磷500克作為底肥,覆蓋1層薄土備用。在山坡上為園林建設整地時要註意水土保持。
3科學種植
馬蹄筍造林壹般采用壹年生母竹,母竹宜選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竹叢。所選母竹應位於竹叢邊緣,因為邊緣竹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芽眼飽滿,樹樁曲率大,便於挖掘。馬蹄筍的種植時間應控制在莖基芽出芽前,壹般以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陰天或雨天為好。晴天也可移栽,栽後需灌水2 ~ 3天。在幹旱氣候下,不僅要灌溉根部,還要灌溉母竹頂部的竹節,防止竹莖開裂,危及側芽的生長發育。母竹入土時,要保持竹子不與基肥接觸,然後分層填築,壹邊填壹邊穩紮穩打,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澆水後松土形成饅頭,防止水爛,覆土比母竹高10 cm。幹旱山區造林時,可投入適量保水劑,提高造林成活率[3-4]。
4竹林管理
造林後1年,為每根母竹留1 ~ 4個筍,選擇1,500 ~ 2500個筍/hm2作為健壯筍。第二年和第三年,每根母竹留2 ~ 3個筍,每根新竹/hm2留3 500 ~ 4 500個筍。馬蹄筍需水量高,應在連續晴天或幹旱季節進行灌溉或澆水,特別是筍期,以保證筍期所需的水分供應。在造林1 ~ 2年內擴大池塘,及時補充枯死母竹,避免影響成林速度。新建竹林的特點是竹株稀疏,陽光充足,容易滋生雜草。應盡早清除雜草,保護竹苗生長,每年進行兩次松土除草。綠竹從出芽、出筍到長竹的整個生長過程中所消耗的養分主要由其母竹供給。竹筍越多,營養消耗越大。因此,在竹筍生產過程中,及時、科學地補充營養是十分必要的。綠竹筍的施肥方法應該是再施基肥,少量多次追肥。每年施肥2 ~ 3次,配合化肥或有機肥。同時要培土,可以結合9月份第二次施肥,松土施肥後再蓋3厘米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竹筍的新鮮度。為了防止或減少風倒雪壓對竹筍的危害,要把竹筍用竹株鉤住。掛鉤壹般在每年新竹生長後的9-6月份進行,10。鉤尖時千萬不要劈開竹竿。鉤尖後,每株留不少於15枝。修剪要在新竹的枝幹已經拔完,葉子還沒有展開的時候進行。
5蟲害控制
馬蹄筍的病蟲害較少見,如竹叢枝病、竹黑斑病、竹螟、竹蚜蟲等。主要防治措施有:營林技術;物理防治,如燈光誘殺、蜜源害蟲防治;化學防治,如40%氧化樂果或甲胺磷註入竹腔;人工釋放馬尾松毛蟲、紅眼峰、噴灑蘇雲金桿菌稀釋液殺滅幼蟲等生物防治。
6.采筍留竹。
竹筍暴露或培育幾天就可以采摘了。正當其時,竹筍采得太早,產量低,為時已晚。竹筍雖然大,但有些竹筍已經長出地面,竹筍質量差,竹筍老化,竹筍的食用率也降低。按照外存內,高存低,密存薄,弱存強的原則取筍。采摘竹筍時,先用鋤頭撬開竹筍周圍的泥土,露出竹筍。在竹筍基部上方2厘米處,用竹鑿從內向外切開,切口要光滑,與竹筍平行。需要保留1 ~ 2個全筍的樹樁,才能出“二茭白”。除了養母竹,所有的竹筍都采完了。壹般切筍後不要馬上封土,尤其是六七月份。由於傷口內竹液濃厚,往往呈粘稠狀,粘液自然幹燥3 ~ 5天後才能封土,避免切口感染和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