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雞俗稱熟雞、線雞、範雞、_雞、祭祀雞、對雞、太監雞,英文名為“Capon”,是壹種睪丸被手術切除的公雞。切除公雞雄性睪丸的行為或過程也被稱為閹割。
閹雞在我國南方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意大利、法國、土耳其、美國、加拿大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飼養和食用閹雞的習慣。
擴展數據
給雞加蓋是壹項古老的事業。直接解釋就是為了讓公雞長得更快,肉更嫩,把公雞的睪丸割掉。在南方,閹雞也被稱為野雞或線雞。戴嵩府谷《訪徐階途中看風景》詩曰:“異_家鴨分雞異行。”唐遠式《董卿·田園·樂嘉》的歌中有壹句:“行雞長膘,羊生小羊,絲繭成繭”,就是閹割過的公雞。
公雞在閹割前攻擊性很強,很活躍,往往會很快消耗掉它餵的飼料,所以養雞成本居高不下,肉質較差。閹割過的雞會大大改變性情,甚至可以代替母雞照顧雞。每年的四五月份,當農夫的小公雞換上鮮艷的羽毛時,卷尾猴就會活躍在鄉村或者鄉鎮的市場上。為農民閹割公雞。這些閹雞是閹雞。
閹人者常常在腰帶上掛壹把小刀、剪刀、鉗子、鑷子等工具,從南走到北。
只要戶主遠遠地指出哪只小公雞要閹割,閹割師就會把雞放進雞籠。閹割壹只公雞時,閹割者先讓主人叫壹盤清水,把閹割的工具都泡在水裏,然後拿出自己的小板凳坐下。之後,他打開關著公雞的籠子,伸手從裏面找出壹只公雞,把公雞的頭擰下來,裹在雞的翅膀下面。左腳踩翅膀,右腳踩爪子,左手在雞翅下面拔壹片雞毛。
右手從菜裏舀起壹把頭像縫衣針的閹雞刀,很快切出壹條路。然後用壹種兩端有鉤子的工具,俗稱“鐵弓”,把路徑拱成壹個“切口”。然後用壹根壹尺長,壹頭系著像縫衣針壹樣的細線,伸進切口裏,把線擰了幾下,然後用小勺子把雞拉出來。給雞閹割時,妳應該避免讓雞感染細菌。傷口感染三天左右就會死亡。
整個閹割動作壹氣呵成“快、準、穩”。閹割術和大多數瀕危的老行當壹樣,沒有專門的訓練,都是老師教的。閹割後的公雞性情溫順,不思進取,壹心長肉,肉很好吃。沒有公雞的臭味。而且,性溫而不燥。是酒桌上的極品。南方客家人有用閹雞祭祖的習俗,用閹雞做的白切雞也別有壹番風味,是壹種特色食品。而且雞睪丸也是可以吃的。
中醫閹割法
傳統的閹割方法是手術切除公雞睪丸。這種方法技術要求高,死亡率高。中藥去勢法簡單、快速、易操作、成本低、安全可靠。
具體方法是每250克公雞餵10白胡椒和五味子,250克以上公雞每50克餵10白胡椒和五味子。比如壹只體重350g的公雞,分別餵12白胡椒和65438五味子,每天分早、中、晚三次。餵食時,雞的嘴張開,整只雞就可以吞下去了。
藥用藥理白胡椒和五味子能抑制公雞睪丸分泌,改變其雄性特征。食用公雞雄性特征逐漸消失,生長育肥速度加快。屠宰後的肉鮮嫩,安全可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
參考資料:
閹雞-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