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等地:開始進入枯水期:從11開始,華西秋雨基本結束,進入壹年中的枯水期。西南地區有的地處高原,有的地處盆地和丘陵,天氣自然會不壹樣。但總的來說,此時的平均氣溫還沒有達到冬天的標準,即沒有夏天那麽潮濕,也沒有春天那麽幹燥,早晚溫差也沒有春天那麽明顯。應該說是壹年中比較舒服的時候。四川盆地,在這個時期,氣候溫和,田野是綠色和橙黃色的。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壹首詩中說:“千樹萬樹黃,唯有芙蓉獨壹人。”樹木、芙蓉盛開,讓富饒的“天府”更加絢爛。
(2)西北、東北等地:初冬天氣特征:10後期-1165438前期,我國西北、東北地區已經呈現出寒風落葉初冬的景象,冷空氣不僅是這些地區的常客,也是接待的第壹位客人。壹般冷空氣不是幹風就是雨雪,降溫是每壹批冷空氣都要送的特產。由於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偏暖時期,極強冷空氣很少見。但遇到強冷空氣時,最低氣溫下降到-7、-8℃,甚至低於-10℃,寒風與雪花共舞,也使人感到寒冷。少數情況下,局地大雪容易形成暴雪,北部海域偏北風也值得關註。
(3)冷空氣並非壹無是處。每當它經過時,天空晴朗,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有人把冷空氣稱為城市空氣汙染的清潔者,真的是名副其實。在湖泊、林區、山谷等壹些濕度較大的地方,人們有時可以親眼目睹那玲瓏剔透、潔白飄逸的霧凇身影。
2.初霜節氣的習俗:
(1)吃柿子:中國有些地方,初霜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既能禦寒保暖,又能補益筋骨,是非常好的初霜食品。泉州老人說初霜吃柿子:初霜吃柿子丁,鼻涕不會流。有些地方對這壹習俗的解釋是:初霜在這壹天要吃雞蛋,否則整個冬天嘴唇都要裂開。這個時候,住在農村的人會爬上高高的柿子樹,摘壹些又亮又甜的柿子吃。
(2)賞菊:古人有“霜降吹菊”之說,所以爬山賞菊也就成了初霜的壹項高雅活動。南梁吳郡《續齊和》中有記載。“初霜中,唯此草繁盛”,所以菊花被古人視為“待季之草”,成為生機的象征。初霜季節是秋菊盛開的時候。中國很多地方都會在這個時候舉行菊花聚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尊敬和喜愛。在古人眼中,菊花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是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旁種“三楊樹、山茱萸”,以增壽消災。在古代,侵入體內的深秋寒氣,常被視為鬼魅,可驅風、辟邪、驅寒。山茱萸被人們用來驅除疾病和治療疾病。
(3)送芋頭鬼:在廣東高明,初霜前有“送芋頭鬼”的習俗。初霜時節,人們會用瓦片搭建河內塔,在塔內放上幹柴點燃,火盡量亮到瓦片發紅,然後推倒河內塔,用紅瓦加熱芋頭,當地稱之為“芋頭鍋”,最後把瓦片扔到村外,稱為“芋頭送鬼”。這樣,人們渴望遇到吉祥。
(4)登高遠眺:古代初霜,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九月節,寒露、初霜、重陽到。爬山可以明顯增加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強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爬山還可以陶冶人的意誌,陶冶人的情操。
(5)掃墓祭祖:古代有初霜掃墓祭祖的習俗。據《清·李彤》記載,“每逢新年寒食和初霜節,我們都要祭掃和擴荃。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寫、鉆石切草木之工具;周福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
(6)補:民間有“補初霜不如補冬”的說法。初霜季節,天氣越來越冷,民間的飲食習俗也很有特色。人們認為“重陽”要在“初霜”之前補,“秋補”比“冬補”更重要。所以在初霜,有“煮羊肉”、“煮羊頭”、“迎霜兔肉”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