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選擇耐儲存的品種
壹般來說,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好,兩用品種比鮮食品種好。目前冬棗的品質和耐貯性被譽為鮮棗中的“棗果之王”(壹般來說,冬棗是指果實生長期大於120天的晚熟品種,壹般在10的6月中下旬成熟)。冬棗相對耐貯的有幾個品種:沾化冬棗、大雪棗、薛城冬棗、成武冬棗、九月青。
第二,做好采前管理
要做好棗園的土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增強棗果本身的耐貯性。采收前半個月在樹冠和棗果上噴施0.2%氯化鈣溶液和1000倍甲基硫菌靈溶液,增加棗果含鈣量,防止黴菌侵染。
第三,把握合適的收獲期
在壹定範圍內(從白色到紅色-全紅色),成熟度越低,耐貯藏性越好。實驗表明,第壹個紅果(著色25%以上)最耐貯藏,因此鮮棗的貯藏應以紅果為主。
第四,控制存儲環境
實踐證明,適宜的儲存環境條件如下:
①棗果的冰點低於普通水果。在高於冬棗冰點的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貯藏效果越好。冰點溫度因成熟度而異,不同成熟度的冬棗應分別對待,壹般控制在0℃~ 65438±0℃為宜。冷藏條件下,適宜冬棗貯藏的相對濕度為90% ~ 95%。
②冷藏條件下,氧含量應控制在3% ~ 6%。冬棗是對二氧化碳非常敏感的品種,適宜的二氧化碳含量應為2% ~ 4%。
五、合理使用倉儲設備
紅棗貯藏壹方面要有壹定的低溫密閉條件,減少水分散失,適當降低呼吸強度;另壹方面,要保持適當的透氣性,防止乙醇堆積。所以壹般在儲存時用0.05 mm厚的PVC穿孔袋包裝,可以防止二氧化碳中毒,同時保持袋內濕度,保證水果的新鮮狀態。鮮棗低溫貯藏時,壹般用小塑料袋包裝,容量為0.5 ~ 1 kg(袋側打孔2 ~ 3個,直徑3 ~ 4 mm)。將25%著色、無害、無蟲害的棗果提前用2%氯化鈣溶液浸泡30分鐘,在5℃ ~ 6℃預冷1 ~ 2天。當棗溫降至6℃ ~ 7℃時,套袋,袋口紮緊,置於0℃~ 65438±0℃,相對溫度90% ~ 95%的冷庫中貯藏。
另外要做好儲存管理,主要包括溫度、濕度、氣體成分的調節。同時,每隔7 ~ 10天進行壹次抽樣檢查,對不適宜貯藏的棗果要及時處理。
如果不考慮成本,儲存時間更長,建議使用氣調儲存。
鮮棗的保鮮方法
1.耐儲藏品種的選擇
我國栽培的鮮棗品種繁多,不同品種耐貯性不同。早中熟品種耐貯性差,不適合長期儲存,應隨收隨賣,避免損失。對於壹些晚熟品種,如冬棗、雪棗等,儲存可以延長市場銷售時間,抓住市場的空檔提價增收。壹般晚熟品種在常溫自然條件下可貯藏5 ~ 7天。在提高科學管理和低溫條件下,部分品種(如薛城冬棗、沾化冬棗)可保鮮9月以上。
2.開采前管理
(1)減少農藥汙染:嚴格控制農藥的施用量,盡量將低濃度的病蟲害控制在有效濃度範圍內。限用農藥壹般壹年只能使用壹次,應在水果采摘前20天停用,確保水果中無農藥殘留,或有少量殘留但不超標。
(2)乙烯代謝抑制:蛋氨酸途徑參與棗果乙烯的產生。隨著棗果的成熟,果實中乙烯濃度和呼吸強度出現小高峰。果實在白色成熟期對乙烯敏感,著色成熟後對乙烯不敏感。因此,適時使用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劑AOA(氨氧乙酸)和AVG(氨氧乙烯基甘氨酸)有利於增強鮮棗果實的耐貯性。
(3)增加果實硬度:鈣能與棗樹體細胞膠層中的果膠形成果膠酸鈣,對維持果實硬度、調節組織呼吸、延緩衰老有重要作用。因此,采摘前半個月在樹冠和棗果上噴施0.2%氯化鈣溶液,可以增強棗果的鈣含量,顯著提高果實的耐貯性。
3.成熟和采摘
(1)鮮棗果實的成熟與果皮蠟質膜和角質膜增厚,透氣性下降,導致呼吸商增加,無氧呼吸形成,導致乙醇發酵,棗果成熟衰老。因此,壹般要求貯藏的鮮棗應在淡紅期采收。(2)采收時保留果柄是提高鮮棗耐貯性的重要措施。根據冬棗保鮮實驗,證明無果梗冬棗失水後很快萎蔫,在窪地易腐爛,耐貯性大大降低。所以需要貯藏的鮮棗要帶果梗采摘。
4.儲存前預冷
預冷是鮮棗保鮮鏈中的第壹步,是保證棗果新鮮品質的前提。目的是快速散掉大量的場熱,減少存儲的冷負荷。此外,預冷處理還可以避免因立即進入冷藏狀態而容易發生的冷害現象。棗果采後短時間預冷至3 ~ 5℃,可適當抑制棗果的生理活性,是防止果肉褐變和軟化的有效方法。
5.科學存儲
在眾多儲藏方式中,氣調儲藏效果最好,交付後保質期保持性強。
(1)貯藏溫濕度條件:貯藏溫濕度是影響棗果貯藏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0 ~ 65438±0℃的溫度和90% ~ 95%的相對濕度為宜。貯藏後,果實硬度和脫氧合酶活性變化平穩,口感好,風味保持。
(2)氣體條件:氣調貯藏和高二氧化碳可引起果實中毒或無氧呼吸,加速鮮棗的軟化和褐變。合適的氣體指標應該是2% ~ 4%的二氧化碳和3% ~ 6%的氧氣。
(3)輔助措施:保鮮包裝和藥物處理是保鮮的必要輔助措施,保鮮包裝、保鮮劑處理和低溫相結合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PVC穿孔袋包裝、氯化鈣溶液處理等。,都是鮮棗貯藏中有效的保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