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桌壹席20年。
今年4月底,在他設計制作的文昌宴上,我親自品嘗了史正良的“飲食文化”。菜肴的名字“奇趣蘇真”和“大廟地蠶”讓人好奇。隨著壹系列菜品的出現,我心中的神秘感更加強烈——餐桌上的菜品“不驚艷”,連壹個我們平時看到的蘿蔔雕都沒有看到。怎麽可能是好的盛宴?從廚房走到臺上的史正良笑著說:“菜真的很美,但美是意境。如果裝飾品比菜肴多,食客就吃不飽,桌子就太多了。”
餐桌上的“八錦獅頭”讓人感覺就像平時吃的丸子,但史正良有他的解釋,這其實是當地八大景觀的寫照。“別小看這些菜。我研究了20多年文昌文化,才設計出今天的菜,想出了這些菜的名字。”史正良說,關於文昌的烹飪材料很少,所有記錄的典故和縣誌都被邀請回家,進入他的腦海。經過20年的積累,他終於從文化的角度得到了烹飪的靈感,將地方文化、傳說和菜肴結合起來,賦予菜肴醫學養生的概念。“芽子蒸雞”這道菜來源於當地傳說中的“瘸腿席”和“田席”。傳說當時當地百姓壹個月要趕兩次會,大家把閑錢湊在壹起吃飯,其中豬肉、牛肉等‘大五肉、小五肉’都不能吃,於是他就做了這道不包括‘禁食’的‘雞菜’。想到的是張亞子治病扶貧,給窮人看病後不收錢……”
史正良說,只要對文昌文化有個大概的了解,每壹道菜都會聯想到很多名字。“傳說,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壹些史實,不能牽強附會,做菜是要做文化的。通過菜品的形式來表達菜品的文化內涵,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我已經設計菜單兩個多月了。”史正良說他做的菜就像壹出戲,壹出文化戲。
采訪
閱讀筆記
采訪史正良是壹個非常偶然的機會。第壹個和記者見面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設計的“文昌宴”。宴會上,每壹道菜都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普通的豆腐白菜怎麽能和七曲山張飛聯系在壹起?“幕後英雄”史正良在他的成品前發言,給記者壹個有文化的人的印象。
印象中的廚師應該是胖乎乎的,擅長做鍋。史正良的形象讓記者有點吃驚,他身材瘦削,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幾乎沒有主動說過壹句關於刀和勺子的話。文化被談得最多,他反復說“做菜就是做文化”。
詩人愛說“功夫在詩歌之外”,史正良說名廚的功夫在刀和勺子之外。刀功和美味只是大廚師的基本功,把菜做得像詩、書、畫壹樣有藝術感才是名廚的工作。設計創造有內涵的新菜品和宴席,傳承千年飲食文化。廚房雖然是壹門小藝術,但其實蘊含著壹個大“道”。
對史正良的采訪從梓潼開始,卻在綿陽結束,因為那裏是他的“工作室”。去綿陽是史正良的“強烈”要求。他想在自己經常工作的廚房裏大顯身手,為我們的攝影師做壹桌“上鏡”的美食。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師傅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是很挑剔的。他得經營壹個空間很大的“工作室”,襯托菜肴的顏色,襯托飲食文化的器皿...
在廚房裏,我們看到了史正良嫻熟的廚藝,每壹筆每壹式都準確到位,幾十年磨練出來的技術讓我們感覺像在看電影。當菜肴端上來時,史正良的那句話“烹飪就是做文化”活了過來。
這是史正良做的午餐,陳列在壹個有古典韻味的房間裏。每壹道菜都有壹個不同的“道具”——壹個襯托美食文化的器皿。壹種綠色蔬菜和壹種紅潤的豬肉盛在壹個貝殼狀的托盤裏,托盤上有荷葉邊和白色的瓷底,突出了蔬菜的綠色和肉的紅色...當和史正良告別時,他被秋微包圍著,這個年輕人贏得了世界烹飪大賽的金牌。史正良笑著說,7月份,他將收壹個徒弟,有人會接手做文化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