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不僅具有食用菌通常的保健功能,而且富含精氨酸和賴氨酸,對嬰幼兒的智力發育特別有幫助。是孕婦和兒童的益智食品。
金針菇出菇溫度低,能有效避免各種昆蟲的危害,減少各種雜菌的感染。因此,金針菇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不需要化學藥劑,金針菇產品成為食用菌中更健康的食品。近年來,金針菇在中國廣泛栽培,遍布全國各地,並大量銷往香港、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第二,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金針菇是壹種子實體很小的蘑菇。子實體是冷杉生長的。人工栽培條件下,多莖長10 ~ 20cm,粗2 ~ 4mm,帽0.7 ~ 1.5cm,幼時球形至扁圓形,半球形,成熟時平展。菇蓋呈黃色、淡黃色、乳白色或白色,因品種不同而異。除乳白色和白色品種外,其他品種的菌柄都不同程度地比菌蓋暗,有的品種甚至呈褐色。
2.生長和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
1營養。金針菇是壹種典型的木腐真菌,能很好的分解木質材料,也能分解多種以纖維素為主要成分的植物殘體。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往往以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豆稭等物料為主要原料,與其他食用菌壹樣,需要添加壹定比例的富含有機氮的輔料。常用的輔料有麥麩、米糠、餅肥。同時補充壹些鈣、鎂、磷等礦物質。
②溫度。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 ~ 26℃,最適溫度為22 ~ 24℃。大多數品種子實體形成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0 ~ 18℃,無論高溫種還是低溫種,最適溫度為12 ~ 17℃,12 ~ 65444。
③濕度。菌絲生長的適宜基質含水量為60% ~ 65%,出菇的適宜基質含水量為70% ~ 75%。菌絲生長適宜的大氣相對濕度在75%以下,子實體原基形成所需的大氣相對濕度為95%左右,幼菇適宜的生長速度為80% ~ 90%。
④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調整各個發育期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對於生產商品金針菇,尤其是高品質的蘑菇,是非常重要的。菌絲體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氧氣,子實體原基的形成比幼菇的生長需要更多的氧氣。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不能形成子實體原基。在幼菇的生長階段,需要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氧氣有利於菌絲的生長、原基的形成和菌蓋的生長,二氧化碳有利於莖的伸長和嫩質的形成。二氧化碳濃度在產卵期、原基形成期和子實體分化期應控制在0.1%以下,子實體分化後采收前的生長期應控制在0.1% ~ 0.3%,不宜超過0.3%。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容易出現多分枝、無蓋或蓋極小的畸形子實體。
⑤照明。菌絲體的生長和子實體原基的形成都不需要光照,但弱光可以刺激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帽的延伸和增厚也需要光,帽的分化需要適度的散射光。光強度的控制對於獲得高質量的產品是必要的。40勒克斯的光照強度適合養殖。
⑥ pH (pH值)。適宜的pH值為4 ~ 7,最適pH值為5 ~ 6.5。
第三,品種
生產用的金針菇品種很多,需要根據子實體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分類,根據顏色進行品種分類比較常見和實用。按顏色可分為黃色、淺色、白色三類。
黃色種:帽黃色至淡黃色,帽較大,壹般1 ~ 2 cm,柄褐色或深褐色,粗壯。該品種子實體數量相對較少,但均勻整齊,產量高,抗逆性強。常見品種有三明1、8815、8817等。產量的相對生物學效率壹般為100% ~ 130%。
淺色種:又稱淺色種,正常情況下菇蓋為淡黃色,弱光或光線不足時為乳白色。菌柄上部略顯顏色,只有基部略顯顏色,有些品種的基部也很淡。菇體均勻整齊,蓋中等大小,不容易開傘。子實體數量比較多,柄細但直。這類常用品種有雜交種19、雜交種40、蘇進6號、蘇進7號、蘇進8號等。產量大多在相對生物學效率100% ~ 120%之間。
白色種:帽白色,柄薄而有彈性,帽小至中等,柄白色,基部常蓬松,柄長,子實體數量多,不易開傘。這些品種幾乎都是日本進口的,如ACCC50527、ACCC50667、ACCC50682、ACCC50911等。大部分白種產量相對較低,比黃種和淺色低20%左右。白色物種是由黃色或淺色物種突變而來,在長期的營養生長中,突變的頻率也很高,變異也很快。所以降解發生的速度比前兩種快,這也是很多菇農用來源不明的白種低產的重要原因。保存完好的白色物種的變異和退化大大減緩。ACCC50527在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中心保存使用8年,產量始終達到相對生物學效率100% ~ 120%。
四。栽培技術要點
雖然近年來已有發酵料和生料栽培的成功報道,但熟料的袋栽仍是規範可靠的。熟料袋栽的基本流程是配料分裝→殺葡萄菌→冷卻接種→培菌→撓菌促芽→出菇管理。
1.耕作季節
金針菇是壹種低溫蘑菇,是農業在自然氣候下生產的,出菇季節為秋季至春季。在北方,8月初至9月初是秋種的最佳接種季節,而在南方,秋種的最佳接種季節是8月底至10月初。春耕,北方接種不遲於2月中旬。金針菇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袋栽時,出芽期約40天,出菇期約3個月,應根據當地氣候計算接種期。
2.栽培技術要點
(1)配料和包裝。常用的公式有:
配方壹:鋸末78%,麥麩或米糠20%,糖1%,石膏1%。
配方二:鋸末73%,麥麩或米糠25%,糖1%,石膏1%。
配方三:棉籽殼90%,麥麩或米糠8%,糖1%,石膏1%。
配方四:玉米芯45%,棉籽殼35%,麥麩或米糠18%,糖1%,石膏1%,過磷酸鈣0.2%。
配方五:大豆稭稈粉83%,麥麩或米糠18%,糖1%,石膏1%。
配方6:棉籽殼40%,蔗渣40%,麥麩或米糠18%,糖1%,石膏1%。
配方7:鋸末或棉籽殼50%,稻草粉30%,麥麩或米糠16%,豆餅粉2%,糖1%,石膏1%。
制備時,將各組分混合均勻,加水至含水量為60%-65%,然後分裝。
金針菇袋栽用的塑料袋為聚丙烯或低壓聚乙烯塑料管,寬12 ~ 14 cm,長40 cm,適用於兩端接種的床座臥式或壁式栽培。垂直栽培常采用寬度為16 ~ 17 cm、長度為33 cm的聚丙烯折疊袋。這種折疊袋適合壹端接種,垂直出菇。
②滅菌。分裝後立即滅菌,滅菌要求為100℃,8小時。
③冷卻和接種。冷卻到30℃以下即可進行孕育。塑料圓筒床架用於水平或墻面栽培時應在兩端接種,垂直栽培時應在壹端接種。接種量以原種的基本覆蓋率為準。兩端接種時,兩端口要紮緊,防止菌種滾下。接種室的使用和處理方法以及接種操作與培育的種子完全相同。
(4)培養細菌。兩端接種的菌袋要橫放,壹端接種的菌袋要豎放。培養細菌的場所應避光,溫度保持在20 ~ 25℃,最好是22 ~ 24℃,大氣相對濕度在75%以下。夏末培養細菌要特別註意防止高溫高濕。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無論是壹次接種還是兩次接種,都應該在40天左右充滿菌袋。
⑤搔菌促芽。菌袋滿了,要根據自然溫度及時撓,促芽。如遇持續高溫或高溫,可多培養幾天,冷卻後再刮。撓是把包表面的老應變去掉,然後把包松松地系上。劃痕後的適宜溫度為18 ~ 20℃,並給予適量的散射光,以利於原基的形成。五天後,溫度降至10 ~ 12℃,噴水使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85% ~ 90%,幾天後即可形成子實體。
⑥蘑菇管理。原基形成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2 ~ 3天即可見到明顯的莖帽分化。此時加強通風,當子實體長到3 ~ 4 cm高時,進壹步松開袋口,隨著梗的延伸逐漸將袋口完全打開。今後要特別註意調節菇房的通風和二氧化碳濃度,使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0.1% ~ 0.3%。根據市場要求確定合適的通風量和二氧化碳濃度,大氣相對濕度為85% ~ 90%,並根據市場要求及時采收。大多數情況下,長度為15 cm的金針菇在市場上最受歡迎。正常管理下,金針菇是有生產周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