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於“專業領域”的內容
需要壹定的中醫基礎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嚴格來說就是麻黃蓮瓦(瑤搖)赤小豆湯,是非常好的祛濕熱的方子。
在《傷寒論》中,用於治療“瘀熱內盛”。
個人用過治療濕熱引起的痤瘡、皮炎,效果不錯。
壹般仔細研究的醫生都知道,這個方子有個特點:裏面含有兩種稀有藥物。
即“廉”與“生梓白皮”。
就連壹般認為是連翹的根的菱角,現在市場上也很少見了,基本都被連翹代替了。
久野高田的名字早就改了。
生的梓樹皮,也就是梓樹皮,就更少見了,大家都換成了桑皮。
但經方配伍講究,只換壹種藥,甚至換壹個劑量,效果都會大不相同。
用連翹代替連翹根,用桑白皮代替梓樹皮,影響暫時還不得而知。
所以有些醫生為了保證療效,堅持用連翹根和梓樹皮,堅決不用替代品。
然而,今天我們要深入挖掘,事實上:
連菱角都不是連翹,但也不是連翹根!
生梓樹皮不是桑樹皮,但也不是梓樹皮!
故事是這樣的。
連翹很早就有記載,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
翻閱漢代至唐代的本草,會發現連翹的記載特點如下:
葉狹長,莖頂端有花,果實如蓮,種子如粟。原文太多,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詢。
看起來是這樣的:
喵喵喵喵
但是我們的連翹現在長這樣:
現代連翹:葉近橢圓形,全莖開花,果實蛋形,平如翅。
古連翹:葉狹長,花在莖頂端,果實蓮蓬狀,粟籽。
這顯然不是植物!
這是怎麽回事?
經查,發現在抄錄過程中,對連翹的記載存在重大錯誤。
(其實中醫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錯誤。)
到了宋朝,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寇宗宣先生把壹種楝科(與古代連翹不同的科、屬)植物誤認為連翹,收入書中。
從此,錯誤不僅沒有被發現,反而壹代傳十代。宋、元、明、清幾百代中醫都把這種楝科植物當作連翹,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所以古代的連翹和現代的連翹是完全不同的植物。
它們的功效也不同。
據統計,古代連翹多用於治療癰腫毒、硬核、腫痛。
現代木犀科連翹多治風熱、時令毒、頭面瘡。
那麽,現在的古連翹是什麽?
《傷寒論》中的連翹和宋代以前的醫方有:藤黃、金絲桃、海棠!
現代的叫法是“連翹”、“紅旱蓮草”。壹般全草入藥,部分果實也入藥。
另壹種藥,生梓樹皮,壹般認為是梓樹皮。
這種藥古代常見,現代少見,因為楸樹在古代是優良的常見樹種,大量種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其他樹種取代,所以今天很難買到梓樹皮了。
醫生不得不用桑樹皮來代替。
但是直接用梓樹皮也是不合適的,因為在張仲景生活的漢代,“梓”字指的是兩種現代植物,楸樹和梓樹。
那麽,楸樹皮和梓樹皮哪個最接近仲景的原貌呢?
首先,《本草筆記》中記載:“梓亦三種,宜簡用而不腐”。
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多具棺槨,屍體不見了但棺槨完好。經查,是案樹做的!
顯然楸樹不腐,符合記載,比楸樹好。
其次,《證本草》中直言“楸樹皮有幾種,惟楸樹為優,其余不堪”。
直接點楸樹的名字,楸樹比較好。
第三,據史書記載,楸樹在河南南部和淮河流域均有種植。
種植楸樹的地區與仲景出生生活的地區完全重合。
考慮到順豐是1700多年後誕生的,用楸樹更合理。
這個證據有點牽強,僅供輔助。
基於以上,我個人認為《傷寒論》中,梓樹的生白皮就是現在的薇菜的樹皮。
說了這麽多,可能有人會問,這兩種藥在醫院根本買不到。說這麽多有什麽用?
不不不,這個時候妳要提供的是“萬能淘寶”,那裏有無數的店鋪在從事冷背藥材生意。去他們那裏可以買到真蓮子和梓白皮。
為了避嫌,具體的店我就不列舉了(當然我自己的店還是會不要臉的貼~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蘇葉貓”微信官方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