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扁豆周圍噴藥對扁豆不好嗎?

扁豆周圍噴藥對扁豆不好嗎?

小扁豆周圍噴藥對小扁豆不好,盡量不要噴在小扁豆周圍。

小扁豆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小扁豆灰黴病

目前,灰黴病在溫室種植的綠扁豆上零星發生,應做好防治工作,控制病害發展。

防控方法:(1)加強管理。做好棚內溫濕度管理,註意通風降濕,控制疾病流行;同時將病葉、病莢剔除,帶出棚銷毀。(2)化學控制。選擇1500倍的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的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的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600倍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

扁豆輪紋病

輪紋病主要危害葉片。出苗後可以得病,但後期會更得病。葉片被侵染,初級褐圓形病斑,邊緣紅褐色,病斑上有明顯的同心環,後期病斑上生有許多褐色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斑幹燥時容易折斷,病情嚴重的葉片脫落早,影響結果。

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學防治:發病初期,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40%。硫磺(滅蟻靈)懸浮劑500倍液,還是10%苯醚甲環唑(世高)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還是5%腈菌唑?代森錳鋅(鮮星)EC 600倍液噴霧防治,每10天1次,連續2~3次。註意噴灑要均勻、充分。

小扁豆細菌性暈疫病

癥狀主要是損傷葉片。早發。上部葉片或新葉上出現不規則的水浸狀斑點,斑點周圍有0.5 ~ 10 cm的暈圈。

這種疾病主要通過種子傳播。有報道稱,0.02%的種子即可引起病害流行,細菌通過氣孔或機械傷口侵入。寒冷潮濕的地區容易生病。

選用抗病品種作為防治方法,不同品種間抗性存在明顯差異。嚴格消毒種子,防止種子帶菌。發病初期噴施4000倍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600倍40%細菌快速可濕性粉劑,或300倍14%氯化銅水利。每7天1次,防治1 ~ 2次。

扁豆銹病

癥狀主要是侵染葉片。發病初期,葉背面出現小的淡黃斑點,隨後變為銹褐色,凸起,呈小膿皰樣病變。發育後擴展成紅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落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發病規律夏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然後將夏孢子分散再侵染。在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密度過高、氮肥過多等條件下,病情嚴重。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避免連作,合理密植,雨後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清潔農村,減少再感染菌源和越冬菌量。氮、磷、鉀肥配施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及時清除棚內的心臟病樹葉,防止病菌傳播。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株,在棚外或大田栽培中就地銷毀。②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用50%威秀靈EC 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40%苯醚甲環唑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40%苯醚甲環唑銅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12.5%速聚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1000倍的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和2000倍的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4000倍的2.5%雙氯芬酸乳油,或450倍的50%呋喃丹可濕性粉劑等。,每隔7 ~ 10天噴施1次。

扁豆黑斑病

癥狀主要是為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8-15 (mm),棕褐色,同心環狀,病部有黑黴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菌巴西鏈格孢菌(Berk。)sacc.var.phaseolibrun,稱為Alternaria brassicae var .菜豆,屬於壹種半意識真菌。分生孢子單生或有2-3簇,淺橄欖褐色,頂色淺,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多數直立,有1-4個隔膜,大小為32-86x4-5.5(?m);大多數分生孢子是單生的,倒棒狀,橄欖褐色,有稍長的口細胞,顏色淺,無分枝。孢子有4-7個橫隔膜和0-3個縱隔,隔膜呈縊縮狀,大小為29-54x11-15(?m).有些人認為這種菌株不同於巴西曲黴(Berk。)SACC。它不能被認為是十字花科的壹個變種

傳播途徑和致病條件: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發病部位或發病殘留物遺留的土壤中越冬。次年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或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這種菌株在宿主間傳播,不存在越冬問題。通常溫暖潮濕的天氣或密集陰沈的生態環境有利於疾病的傳播。

無公害防治法(1)包括合理密植、清溝排澇,溫室栽培要註意改善通風條件,降低濕度。(2)生長季結束後,徹底收集病殘,焚燒,減少菌源。(3)病情重的地區或田間應及早進行噴藥控制,及時做好防花處理。開花後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發病前需開始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 ~ 10天噴1次,連續3 ~ 4次。病情嚴重時,雨後噴灑可提高防治效果。

扁豆褐斑病

褐斑病又稱褐緣白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片正面和背面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斑點,邊緣紅褐色,直徑1 ~ 10 mm,病斑中間變為灰白色至灰褐色。濕度大時,葉背病斑上產生灰黑色黴菌。

病原菌以子囊菌的形式在帶病殘體的土壤中越冬,並在次年年初侵染越冬菌產生的子囊孢子。在風雨的幫助下,患病部位產生的子囊孢子在氣流的幫助下擴散。該病為高溫高濕病,在氣溫20 ~ 25℃,相對濕度高於85%的高溫多雨天氣條件下易發。

控制方法①農業措施:與非豆類蔬菜輪作2年。合理密植,增施鉀肥,清潔農村,病殘人員集中焚燒。(2)種子消毒:將種子用冷水預浸4-5小時,然後用50℃的溫水浸泡5分鐘。③農藥防治:發病初期,可及時使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45%代森錳鋅水劑1000倍、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25%速滅靈可濕性粉劑800倍、20%芐嘧磺隆乳油350倍或40%磷酸乙酯可濕性粉劑200倍。每隔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 ~ 3次。

小扁豆病毒病

扁豆病毒病有多種表型,如雜色花、葉片萎縮、葉脈收縮等,其中雜色花最為常見。

該病的規律主要是通過蚜蟲傳播,高溫幹旱、排水不暢、氮肥過量、土壤過重等條件都有利於發病。

發病初期的防治方法,可采用500倍病毒A可濕性粉劑,或300倍0.5%抗毒劑1號水溶液,或500倍20%病毒凈溶液,或500倍20%病毒A500溶液,或500倍20%病毒滅活劑溶液,或500倍5%細菌毒素水溶液,或500倍20%病毒寧溶液,或抗病毒可濕性溶液。每隔5 ~ 7天噴1次,連續噴2 ~ 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