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住在樓裏,地震了,不要試圖跑出樓,因為時間來不及了。最安全有效的辦法就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墻之間最小的房間,比如衛生間、廚房。也可以躲在桌子、櫃子等家具下以及房間內的角落,註意保護頭部。千萬不要去陽臺或者窗戶下面躲。?
如果課堂上發生地震,不要驚慌,更不要在教室裏亂跑或爭著出去。靠近門的同學可以迅速跑到外面,中後排的同學可以盡快躲到課桌下,用書包蒙住頭;靠墻的同學要貼在墻根,用手護住頭部。?
如果妳已經離開房間,不要在地震停止後馬上回屋拿東西。因為第壹次地震後,還會有余震,對人的威脅更大。?
如果公共場所發生地震,不要驚慌失措,四處亂跑。可以臨時起意,躲在最近的安全地方,比如書桌和櫃子下面,舞臺下面。
6.如果妳在街上,千萬不要跑進大樓裏,以免發生危險。不要在高樓、廣告牌、狹窄的胡同、橋梁等危險的地方停留。?
7.如果是地震後被埋在建築物裏,首先要想辦法取出壓在腹部以上的物體;用毛巾和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煙霧嗆到;我們應該保存體力,努力尋找食物和水,創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
擴展數據:
地震前自然界中可能與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為地震前兆。通常有兩類:
微前兆:人的感官不易察覺,只能用儀器測量的震前變化。比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磁場和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宏觀前兆:人類感官可以感知的地震前兆。大部分出現在地震附近。如井水的波動和渾濁、異常的動物行為、地聲和地光等。
地下水異常
(1)水位和水量的異常變化。比如枯水期井水位上漲,泉水量增加;在雨季,水位下降或泉水停止流動。有時候井水自己流,自己噴。
②水質的變化。比如井水、泉水變色、變味(如苦、甜)、渾濁、有異味。
③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範圍。
4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響、井壁變形等。
動物是觀測地震前兆的“活體儀器”,地震前它們往往會出現各種異常行為,向人們預示著即將來臨的災難。現已發現數百種動物在地震前都有壹些異常行為,其中常見的異常反應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恐慌反應:如大牲畜不入圈、犬吠、鳥或昆蟲亂飛、異常群體遷徙等。
抑制性異常:如果行為變得遲緩,或者發呆,我就不知所措;或者拒絕進食等。
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不怕人,青蛙大量上岸。
根據采集方法,地震科學數據可分為五類:
觀測數據: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變化、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現今地殼運動等觀測數據。這是地震科學數據中最大的壹種數據。
探測數據:包括人工地震、大地電磁、地震流陣列等數據。
調查資料:包括:地震地質、地震災害、地震現場科研、工程震害、震害預測、地震遙感等資料。
實驗資料:包括:結構物理實驗、新構造測年實驗、建築結構抗震實驗、巖土地震工程實驗等資料。
專題數據:這類數據是綜合性數據,主要是為服務於某壹重要研究課題、重大工程項目、某壹特定區域的綜合研究等工作目標而建立的。
地球表面的巖石圈被稱為地殼。地震之所以稱為地震,是由於地殼地層受力後迅速破裂、錯動而引起的。
地質構造活動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
火山活動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
由固體巖石(尤其是石灰巖)崩塌引起的地震稱為崩塌地震。
地震是壹種非常普遍和常見的自然現象。然而,由於地殼結構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非直觀性,地震尤其是構造地震是如何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麽,至今仍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但目前科學家公認的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引起的。
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是無休止的,其內部物質也是不斷分化的,所以地球表面周圍的地殼,或者說巖石圈,也是不斷生成、演化和運動的,這就促成了全球地殼構造運動。科學家們對地殼結構和陸海變化經歷了長期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思想和理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