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濕的地耳(雷公屎)的類目?

濕的地耳(雷公屎)的類目?

“雷公屎”是壹種奇特的藻類植物,形狀或似木耳、或似珍珠,顏色或呈青黃、或呈紫綠,其質嫩若凝脂,半透明狀,因此有的地方叫“地木耳”,也有的地方叫“雷公菌” 、“天仙菜”。還有叫“葛仙米”的,傳說東晉道家、醫學家葛洪入朝將“雷公屎”進獻給當朝皇帝,說此物可解熱清火、明目益氣。當時太子體弱多病,食用“雷公屎”後,竟然神清氣爽,身體康復。皇上大悅,禦賜“葛仙米”之名。《本草綱目》拾遺卷八有“葛仙米”記載。

“雷公屎”學名地耳菜.江西土特產地皮菇.巖衣.地踏菜.有的地區稱作地軟、地耳、地衣、地木耳,野木耳、地見皮、地錢、巖衣、地曲蓮、地踏菜、葛仙米,也有人稱作天仙菜、綠菜等;苗族人叫做"Jib vib".意思是"長在巖石上的菌子".

小時候,大人們都說是雷公打雷時屙的屎,所以叫“雷公屎”,叫習慣了,也就懶得去追究其學名了。

壹、雷公屎菇炒蛋

做法:將雷公屎菇洗凈瀝幹水份待用。蛋打好煎好,放入紅椒炒香,加入雷公屎翻炒,加上壹點醋及調味料即可。

二、清炒雷公屎

做法:將雷公屎洗凈瀝幹,加鮮椒及韭菜清炒,加入調味料即可。

三、雷公屎空心餅

色澤金黃,味美香醇。

主料:雷公屎150克,空心芝麻餅3個。

配料:香芹10克,粉絲15克,泰椒2克,色拉油40克。

做法:雷公屎泡制清洗幹凈,控幹水份待用。另起鍋,加油將泰椒末、水發過的粉絲煸香,然後加入雷公屎炒勻,下調味料調味後出鍋裝盤。空心芝麻餅加熱後,壹改二,放在盤子兩端即可。

四、雷公屎鴨餅

主料:雷公屎200克,土雞蛋黃4個,香蔥花20克,鴨餅12張,香辣酥30克

配料:鹽3克,雞粉3克,蔥油30克。

做法:將雷公屎洗凈過水、蛋黃打散下入調料待用;鍋裏下蔥油翻炒雷公屎雞蛋至出香味;鴨餅疊好、炒好的原料扣在中間裝盤即可。

五:雷公屎炒肉

主料:雷公屎 200克,豬肉 150克

配料:姜、蔥各適量。

做法:將雷公屎去雜洗凈,豬肉洗凈切片;鍋燒熱,投人豬肉片煸炒至水幹,加入姜、蔥、料酒、醬油煸炒,至肉熟透,再人精鹽、白糖燒片刻,放人雷公屎和適量水,燒至人味,投少許味精即成。

功效:此菜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適用於體倦乏力,脫肛,陰虛幹咳,便秘等病癥。

六:雷公屎豆腐

原料:雷公屎100克,豆腐200克,香蔥適量。

做法:先將雷公屎洗凈;豆腐切小塊入鍋煮片刻撈出;鍋中燒油,煸香蔥花,入豆腐、精鹽和適量水煮沸,最後加雷公屎燉至入味出鍋。功效:此肴具有清熱益氣,和中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病癥。

七:蝦米雞汁雷公屎.

原料:蝦米10克,雷公屎1袋.

做法:雷公屎洗凈,鍋中加湯燒開,投入蝦米、雷公屎,加入濃縮雞汁、白糖、味精、胡椒調味,待汁濃後即可。

八:雷公屎洋蔥肉碎炒蛋

做法:下油爆香蒜蓉、姜片,放肉碎炒至幹身,放少許紹酒煮熟;放雷公屎、洋蔥粒,壹起爆炒,下蛋液、蔥花炒熟即可。

九:肉絲脆雷公屎

做法:雷公屎用沸水煮至用手指輕掐斷時撈出瀝幹備用。另起鍋,加油把肉絲紅辣椒煸香,然後加如調料(可放蠔油)翻炒。起鍋時澆上紅油即可。

特點:香辣脆

十:雷公屎肉碎冬瓜湯

做法:下油爆香蒜蓉、姜絲,放肉碎炒至幹身,放雷公屎、冬瓜塊炒透,加熱水滾15分鐘,下鹽、蔥花即可。

十壹:雷公屎番茄湯

做法:1》肉碎用1小勺鹽、1小勺糖、麻油半湯匙、生粉半湯匙撈勻備用;

2》用壹湯匙油放入瓦煲,爆香蒜茸,放入撈好的肉碎炒透,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加熱水煲1小時左右,放入芫茜加鹽調味即可。

十二:雷公屎長壽湯;

做法:肉絲及雷公屎在高湯中煮沸,加入粉絲、調料、起鍋。鮮香味美。

地耳菜,又名“地皮菜”、“地曲蓮”、“雷公屎”、“救荒菜”、“踏菇”等。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且味道清香柔潤,含有海味,可食可藥,既可炒食又可做湯,為上等佳品。地耳菜目前仍為野生,尚未見進行人工栽培,是壹種亟待開發的蔬菜新資源。

特征與特性 地耳菜為土壤氣生藻,緊貼地面生長,爬附於荒地、巖石周圍的土表、草叢之中。外形似木耳,波浪形片狀,藻體富含膠質。當晴天氣候幹燥時,藻休失水幹縮,呈茶褐色或近黑色片狀;雨天或濕度大吋,藻體吸水膨脹,粘滑,肉質呈橄欖色片狀。地耳菜對自然環境有較強的耐受性,能忍受高溫少雨、太陽強輻射、大風和幹熱風等,生長在年平均溫度4-8℃的等值線上,可以忍受35-38℃的高溫和-10℃的低溫。多雨濕潤氣候有利於其生長,但過分潮濕時又不利於其生存。地耳菜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可在許多高等植物無法生存的貧瘠土壤上生長,但它喜地勢較高的向陽坡地和丘頂,而不喜窪地和背陰坡面及坡底。

采收與加工 地耳菜的片狀較小,爬附地表且生長分散,常與雜草、雜物糾纏在壹起,因而采收十分困難。但其壹年四季均可采收,尤以春季3-5月、秋季9-10月為最佳采收期。當氣溫在20-28℃之間、空氣濕度大、陰天或雨後時,是采收地耳菜的良好時機。此時,光線柔和,加上地耳菜吸水發潮、個體膨大,生長處於旺盛期,韌性好,不易破碎,采收較為容易。但需註意,雨後要等地表幹燥方可采收,否則因其含水過多、易粘土,而影響質量。采收的方法以手撿為好,不宜掃取。從野外采回的地耳菜混有大量的雜物如泥土、雜草等,俗稱“毛菜”,必須經過加工。

地耳菜,又名"地皮菜"、"地曲蓮"、"雷公屎"、"救荒菜"、"踏菇"等。它富含多種營養

成分,且味道清香柔潤,含有海味,可食可藥,既可炒食又可做湯,為上等佳品。地耳菜目

前仍為野生,尚未見進行人工栽培,是壹種亟待開發的蔬菜新資源。

特征與特性 地耳菜為土壤氣生藻,緊貼地面生長,爬附於荒地、巖石周圍的土表、草

叢之中。外形似木耳,波浪形片狀,藻體富含膠質。當晴天氣候幹燥時,藻休失水幹縮,呈

茶褐色或近黑色片狀;雨天或濕度大吋,藻體吸水膨脹,粘滑,肉質呈橄欖色片狀。地耳菜

對自然環境有較強的耐受性,能忍受高溫少雨、太陽強輻射、大風和幹熱風等,生長在年平

均溫度4-8℃的等值線上,可以忍受35-38℃的高溫和-10℃的低溫。多雨濕潤氣

候有利於其生長,但過分潮濕時又不利於其生存。地耳菜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可在許多高等

植物無法生存的貧瘠土壤上生長,但它喜地勢較高的向陽坡地和丘頂,而不喜窪地和背陰坡

面及坡底。

采收與加工 地耳菜的片狀較小,爬附地表且生長分散,常與雜草、雜物糾纏在壹起,

因而采收十分困難。但其壹年四季均可采收,尤以春季3-5月、秋季9-10月為最佳采

收期。當氣溫在20-28℃之間、空氣濕度大、陰天或雨後時,是采收地耳菜的良好時機。

此時,光線柔和,加上地耳菜吸水發潮、個體膨大,生長處於旺盛期,韌性好,不易破碎,

采收較為容易。但需註意,雨後要等地表幹燥方可采收,否則因其含水過多、易粘土,而影

響質量。采收的方法以手撿為好,不宜掃取。從野外采回的地耳菜混有大量的雜物如泥土、

雜草等,俗稱"毛菜",必須經過加工。加工壹般分為攤晾、漂洗、幹燥、分級、包裝等工序。

攤晾時要將采收的地耳菜及時攤開,並盡量攤薄,以防增溫燒壞。漂洗則要徹底清洗掉附著

在地耳菜膠體上面的雜物和泥土,然後曬幹或烘幹。幹燥後的地耳菜,依片狀大小進行分級、

包裝後即可上市;若數量較大,則應存放於幹燥通風的庫房之中貯存,待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