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在操作中的語言要簡潔、規範、有趣、有示範性、有激情。在操作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要經過加工和修飾,可以美化,但壹定要簡潔易懂。舉個例子,當中班的孩子學會認識0的時候,我拿出0-9這十個數字之後,如果我壹遍遍說我會給1這個數字壹根棍子,給2這個數字兩根棍子...這種方式太無聊了,孩子的註意力肯定不會集中。為了引起他們對操作的興趣,我充滿激情地說:“啊!快到吃午飯的時間了。我好餓!我們十個數字寶寶真的很想吃餅幹,那就吃幾個餅幹吧。讓我們快點給他們餅幹吧!我說著拿出了我的棍子。不壹會兒,孩子們就興高采烈地把相應數量的木棒放進寫著1-9的空盒子裏,從而輕松地理解了空盒子0的含義。
(2)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鼓勵和表揚孩子不僅能給他們帶來自信,還能激發他們的熱情。抓住孩子的心理,在孩子操作的過程中,老師要善於做壹個有良心的人,善於觀察他們的壹點壹滴的進步,鼓勵他們大膽操作,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比如復習幾何圖形,我鼓勵孩子大膽想象,用各種幾何圖形自由拼湊。不壹會兒,孩子們擺出了小帆船、小松樹、小蘑菇等圖案。這時,盈盈坐在那裏壹動不動。我問她為什麽不放,她說不放。這時候我發現她前面放了個小三角,後面放了個大三角,我就說:“妳真棒!妳放的小魚真好看。”她聽到這裏,變得開心起來,笑著對我說:“老師是吧?”?然後我會讓它在水裏吐泡泡。”說著,把壹個紅色的小圓盤放在魚的嘴前。可見,老師的壹個微笑,壹句話,都能激發他們的操作興趣,重拾信心,找到成功和快樂的感覺。
第二,提供豐富的操作資料,關註幼兒的操作過程。
(壹)操作材料要註意使用的方便性和趣味性。
每個孩子都喜歡生動、形象、新穎的卡通圖案。在操作的過程中,老師要多給孩子準備壹些動畫片,這樣可以迅速集中孩子的註意力,激發孩子探究的興趣。比如小班的孩子在學習按大小排序的時候,我給每個孩子提供了五張大小不壹的“大象扛木頭”的卡通圖片,很快就吸引了他們的註意力。他們迫不及待地幫助大象搬運木材。孩子們把簡單的大象按大小分類,然後把木頭分發給大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主動觀察,按大小排序,練習壹壹對應,最後解決困難。
另外,在數學運算的過程中,要給孩子提供壹些適合其年齡特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直觀的生活素材,讓他們在輕松自然的情境中開展探索活動。比如在大班幼兒認識日歷的活動中,我讓每個孩子從家裏帶壹個日歷,然後讓孩子數壹數壹年有幾個月,壹個月有幾天,壹周有幾天。這樣,在孩子動手操作數數的過程中,就能輕松愉快地理解難以把握的日期。
(B)操作時應給患兒充足的操作時間,註意患兒的操作過程。
皮亞傑曾指出:“兒童的建構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來完成。在操作活動中,兒童運用各種感官感知事務,不斷操作、思考,獲得豐富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操作,鼓勵他們自由探索,尊重他們的探索和發現,尊重他們的回答和表達,善於引導他們,鼓勵他們壹起尋找答案。比如在學習5的分解和組合的過程中,我給每個孩子5個同樣大小的圓盤,壹面是黃色的,壹面是藍色的。首先,我鼓勵他們把這些碟片放在手中,隨意從上往下扔,看看是不是有些是黃色的,有些是藍色的。隨著孩子不斷扔掉,孩子逐漸發現5的幾種分解方法。這樣,在孩子們愉快的探索中,教學目標就輕松實現了。
(三)在操作中,教師要關註每壹個孩子的成長。
新《綱要》指出,教育要關註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在數學運算中,每個孩子的運算方式、運算速度、運算能力都不壹樣,具有非常明顯的個性化。所以在操作上,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速度去探索和學習。比如中班的孩子用分類娃娃說出分類方法後,我讓孩子按顏色、大小、形狀對積木進行分類,我指導能力弱的孩子根據這三個特征對積木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能力中等的孩子引導他們在記錄紙上記錄;在以上基礎上,能力強的孩子指導他們統計分類後的塊數和總塊數,談論紅色塊多還是塊多,圓形塊多還是塊多,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這樣的引導既適應了不同層次孩子的需求,又能讓他們體驗到操作和探索的樂趣,有利於不同層次孩子的發展。
孔子曾說:“知者不如不知者;善者不如知者樂。“興趣是孩子未來學習數學的真實有效的動力,是壹種內在的動力。在數學運算中,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捕捉孩子的興奮和關註點,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數學運算活動,讓孩子在數學王國裏快樂地學習,從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探索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