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參,別稱蟲草參,銀條菜,地蠶子,地環,屬地筍類,植物名,名貴的中草藥,且具有提神醒腦、開胃化食、補肝腎兩虛、強腰膝筋骨之效。其具有百年歷史,是壹年生草本植物。土著白語名稱“根栽子”(gen zai zi)。
中文學名
地筍
拉丁學名
L.Lucidus Turcz.
別稱
蟲草參,銀條菜,地蠶子,地參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7m。具多節的圓柱狀地下橫走根莖,其節上有鱗片和須根。莖直立,不分枝,四棱形,節上多呈紫紅色,無毛或在節上有毛叢。葉交互對生,具極短柄或無柄;莖下部葉多脫落,上部葉橢圓形,狹長圓形或呈披針形,長5-1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枯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粗銳鋸齒,表面暗綠色,無毛,略有光澤,下面具凹陷的腺點,無毛工脈上疏生白以柔毛。輪傘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刺尖,較花萼短或近等長,被柔毛;花萼鐘形,長約4mm,兩面無毛,4-6裂,裂片狹三角形,先端芒刺狀;花冠鐘形白色,長4.5-5mm,外面無毛,有黃色發亮的腺 點,上、下唇近等長,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近圓形,2側裂片稍短小;前對能育雄蕊2,超出於花冠,藥室略叉開,後對雄蕊退化,僅花絲殘存或有時全部消失,有時4枚雄蕊全部退化,僅有花絲、花藥的殘良;子房長圓形,4深裂,著生於花盤上,花柱伸出於花冠外,無毛,柱頭2裂不均等,扁平。小堅果扁平,倒卵狀三棱形,長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植株高120至160厘米左右,株幹呈四梭形,節間相距約2厘米,每節長4片葉、呈十字形對生,葉基部環繞株幹開芝麻花形白色絮狀,不結籽,植物 分類學歸於唇形科地瓜屬。
生長環境
地參適應性廣,喜陰、耐濕、耐寒、不怕瘠薄,生命力極強,無論田間、地頭、庭院、河邊、樹林行間均可種植。原生在劍川海拔2000米以上的背陰濕潤沙土地帶,春季萌發生長,立冬節令枝葉枯萎,采挖其地下串生肉根。
主要價值
地參(又名地蟲),菜藥兼用。《中草藥大辭典》等權威資料記載,地參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其莖葉曬幹後即是名為名貴中草藥。全草可提取揮發油和單寧。
全草入藥,具有活血、利尿、通經、滋陽、潤燥、調血脂、通九竅、利關節、養氣血等功能,主治腹痛、水腫、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癥。《中華本草》詳細介紹地參不但能作為蔬菜食用,而且曬幹後入藥,功能與[1]冬蟲夏草相當。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地參含有人體所需的20多種微量元素、18種[2]氨基酸、酚類、糖類等多種營養成分。尤其適合婦女產前產後做為蔬菜食用,保健功能極其顯著,宋.《嘉佑本草》詳有記載。此外,經常食用地參有抑制癌細胞擴散和減肥的特殊療效,因此享有“蔬菜珍品”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