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的形態特征
身體扁平而薄,後緣略凸起。壹般長15cm,重20-30g。腦袋短,眼睛小。吻部突出,口裂較大且傾斜。上顎略長於下顎,兩顎有細齒、薄圓鱗、犁骨、腭骨、舌,易脫落。腹緣有棱形鱗片,無側線,胸上部壹鰭延伸成絲狀。背鰭前方有小刺,臀鰭長叉狀,與臀鰭不相連。吻和頭中部為淡黃色,背部為青綠色,側面為銀白色。背側枝、胸鰭和尾鰭都是黃色,臀鰭是淡黃色。
編輯這壹段的生物特征
棲息於水深4-13米,水流緩慢的淺海區。最適溫度5-28度,為肉食性,主要以浮遊甲殼動物為食,也以箭蟲、魚卵、水母為食。南海的產卵期為2-4月,東海北部為5-6月。雞蛋浮動,球形。具有遷徙特征。
編輯本段的經濟價值
黃鯽是我國重要的食用魚之壹。肉嫩味甜,營養價值高。每100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黃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味甘、平、溫,入胃、腎,有補虛和中、祛濕利濕、補虛勝、暖胃食、補中的功效。特別是活黃鯽漚湯,在催乳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效果。冬瓜泡黃鯽,蘿蔔煮黃鯽,不僅好吃,還能治病延年。壹條小黃鯽魚可以做脆皮魚。據分析,每100克黃鯽魚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糖0.1克,硫胺素6.6毫克,核黃素0.07毫克,煙酸2.4毫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臨床實踐證明,黃鯽魚肉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有效。黃鯽魚可以賣鮮魚、鹹魚幹或魚粉。產量大,身體小而薄,味道鮮美,但刺多,脂肪高。幹炒或幹炒是最好的鮮食,適合加工成幹品。春季幹品為白色,秋季幹品為淡黃色。鹹幹制品的吃法多為油炸或火烤,故黃鯽魚在我國南方又稱為烤魚。醫學認為,黃鯽味甘,性溫。能利尿消腫、益氣健脾、解毒通乳。適用於脾胃虛弱、厭食、嘔吐或腹瀉者;脾臟水腫,排尿不利;氣血虛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瘡出血、浮腫、潰瘍等。《本草綱目》載:“赤小豆煮汁消腫:將油敷於主婦陰部瘡處,殺蟲止痛;五倍子釀研治血;沖泡茶葉,煨衣解渴;塞胡與蒜煨飲服治氣。”冬天的魚鯽魚在寒風蕭蕭、冷氣襲人的時候,黃鯽魚肉和籽都很豐富,味道特別鮮美,所以民間有“冬天鯽魚,夏天鯰魚”的說法。中國古代醫書《本草靜姝》對鯽魚也有極高的評價:“這是唯壹能常吃的魚。”黃鯽魚營養豐富,常吃對身體和人都有好處。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A、維生素B、煙酸等。據測定,每100克黑鯽魚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於對蝦;它含有7克脂肪。據專家介紹,黃鯽魚在煮熟之前,人們往往忘不了刮鱗、挖腮,卻很少去除它的喉齒(齒位於腮後的咽喉處),以至於這樣做出來的鯽魚,尤其是燉、紅燒的時候,口感很差,有的泥味很重。所以,黃鯽魚最好在烹飪前去除喉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