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劉琦東方
本文就眩暈的病因病機、中醫藥治療、針灸及穴位埋線治療進行綜述。認為中醫治療眩暈的方法多樣,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1病因和發病機制
眩暈在中醫古籍中已有論述。在《蘇文至真大論》中,“風眩皆屬肝”,認為眩暈與肝關系密切。《靈豎亥論》雲:“髓海不足,則腦耳鳴,脛眩暈”,指出眩暈是由虛引起的。歷代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眾說紛紜。朱丹溪主張“無痰不眩暈”,而王清任認為眩暈是由血瘀引起的。絨毛超等[1]認為眩暈是最常見的疾病,風、痰、瘀互結,其主要病因病機為肝風內動,痰阻血瘀,氣機失調,上沖清竅,導致眩暈。郭誌華教授總結了眩暈癥的病因病機,認為本病多與飲食不當、勞損過度、情誌衰竭、性疲勞過度有關,或肝陰不足不能制約其陽,或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或腎虛髓海不足所致[2]。張懷亮教授認為眩暈是由風引起的,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同時,風是百病之長,感冒常患其他邪氣,而感冒是最常見的壹種,是外感邪氣的先導。另壹方面,方先明教授認為眩暈與“肝風”密切相關。肝臟陰陽失衡,可導致血虛、痰濕、血瘀、清竅障礙或血瘀,血虛無以養清竅。故主張平肝熄風之治,巧用“風”藥[4]。華容總結臨床經驗,認為眩暈癥的病因病機為肝脾胃失調導致氣機升降異常,或外感邪氣導致清陽降濁陰失敗,調氣是治療的關鍵[5]。如果脾胃氣虛,氣血不能生化,腦竅也會導致眩暈[6]。李認為痰濕是眩暈的主要原因。脾失運化,則陽氣不升,濁陰不降,痰濁則眩[7]。
2中醫治療
2.1中藥湯劑歷代醫學專著中記載了許多關於眩暈的方劑,為後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何慶勇遵循原方比例,用澤瀉湯治療眩暈,療效顯著[8]。段海辰主張辨證論治眩暈,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清鎮湯、澤瀉湯治療痰濁眩暈。虛性眩暈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可加減生脈湯、歸脾湯;杞菊地黃丸治療腎精虧虛療效顯著[9]。李等[10]用疏肝湯合真武湯治療內耳眩暈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劉朝彥[11]選取74例眩暈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其中37例眩暈患者采用黃連溫膽湯治療,總有效率為97。30%,表明黃連溫膽湯治療眩暈有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辨證論治中,不僅經方應用廣泛,自擬方藥在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韓天生等[12]自擬溫陽利水舒靜方治療眩暈。與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比較,總有效率為96。67%.結果表明,本方治療眩暈療效顯著,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鄧振興等【13】觀察益氣定眩方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對照組給予尼麥角林片,每次65438±05mg,每日3次口服。治療組給予益氣定眩方。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2。98%和73。治療組的LDL-C和平均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表明益氣定眩方對眩暈有較好的療效,並能降低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袁兵等[14]用填精益氣方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64例。治療後雙側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改善,眩暈癥狀緩解,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2.2中藥註射劑中藥註射劑是單味中藥或復方中藥的提取物,有效成分濃度高,臨床應用廣泛,為眩暈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治療眩暈的中藥註射劑大多具有擴張血管、抗氧化、降低血液粘度、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陳靜等人[15]進行了壹項多中心隨機單盲對照試驗,以評估天麻素註射液治療眩暈的療效和安全性。治療組120例,對照組65438例。治療組采用天麻素註射液治療,對照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註射液治療。療程結束後,治療組眩暈癥狀的臨床控制率和有效率均高於對照組。黃芪能補中焦,可治氣虛血虧。黃芪可減少血小板粘附,修復血管彈性,擴張血管,提高血流速度[16]。葛軍等[17]將60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參麥註射液治療,治療組采用黃芪註射液治療。觀察到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且無復發。眩暈癥狀基本消失,伴隨的惡心、嘔吐等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鄭[18]紅花黃色素註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療效確切,治療前後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檢查均無異常,且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說明該藥治療眩暈療效較好。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醒腦靜對神經細胞的雕亡有直接影響,能清除自由基,發揮抗氧化作用,達到治療效果[19]。董等[20]觀察了醒腦靜註射液和長春西汀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療效,發現醒腦靜組總有效率為95。56%,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高,眩暈癥狀評分明顯降低,且無不良反應發生。因此,醒腦靜註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張等[21]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血塞通註射液治療眩暈72例。治療組總有效率(88。9%)高於對照組(73。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王新林等[22]為了系統評價丹紅註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療效和安全性,他們檢索了CNKI、PubMed、萬方等數據庫中的文獻,發現與西藥組相比,丹紅註射液提高了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總有效率,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優於西藥組。血塞通註射液由三七總皂苷組成,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微循環、降低血脂的作用,從而改善腦血流量[23]。該藥還能抑制細胞鈣的釋放,避免其流入,從而改善患者腦血的循環效果。秦星[24]將10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2例)和研究組(5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鹽酸倍他司汀註射液靜脈滴註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血塞通註射液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眩暈評分及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優於對照組。
2.3中藥與中藥湯劑、中藥註射劑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於保存的優點,適用於癥狀較輕或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天舒膠囊主要由川芎和天麻組成,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有很好的療效。王琦等[25]用天舒膠囊治療30例偏頭痛性眩暈患者,對照組用氟桂利嗪治療。治療3個月後,兩組患者眩暈發作總次數、眩暈總時間及眩暈嚴重程度均有所下降,尤以治療組為明顯,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痰濕瘀阻型眩暈是眩暈的常見證候。眩暈寧是壹種中藥制劑,由澤瀉、白術、茯苓、半夏、女貞子、墨旱蓮、菊花、牛膝、陳皮、甘草等組成。具有健脾利濕、滋腎平肝的功效。劉晶等人[26]討論了眩暈寧對後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療效。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眩暈寧片口服治療。治療10 d後,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後循環血流加快,血供改善,患者眩暈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認為,眩暈的病機為虛實夾雜,證候虛實夾雜,從單壹的發病機制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療效。謝[27]在觀察組選用養血清腦顆粒治療腦供血不足性眩暈。與對照組(西比靈治療)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97%)高於對照組(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眩暈癥狀明顯改善。
3針灸治療
針灸是中醫療法的壹部分,具有起效快、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等優點,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李靜等[28]探討了針刺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針刺治療。根據辨證論治,對氣虛、陽虛型眩暈選擇不同的穴位。治療後,實驗組眩暈癥狀減輕,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至景宜等[29],采用補腎活血針法治療頸性眩暈。40例眩暈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5%,且無不良反應發生。曲亮等[30]從虛論治眩暈,以針刺骨會穴為主,反復針刺百會穴,結合骨谷、養老、鄭智穴達肝膽三焦,中脘、足三裏穴補脾胃,太沖、太溪穴補肝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肖[31]運用針灸治療氣血兩虛型頸性眩暈。研究組45例患者采用針刺大椎、頸椎、百會、風池穴治療,總有效率為95。表明針刺治療眩暈有效,且操作簡單、安全。陸等人[32]采用“醒腦開竅”的針刺方法治療精神性眩暈,選取頭部穴位使陽氣通達,配合身體穴位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治療組患者的DHI評分和HADS評分均有所改善,且優於對照組。因此,針灸可以改善精神性眩暈患者的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4其他療法
除了中藥、針灸等治療方法外,耳穴壓豆、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療法以其無創、方便、療效顯著等優勢,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姚等[33]觀察耳穴壓豆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血瘀型)的療效。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耳穴壓豆治療。治療後,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06%(P 0 . 05)。患者住院天數均短於對照組。可見耳穴壓豆可以緩解眩暈癥狀,具有恢復快,效果顯著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羅建等[34]研究了電針治療寰樞關節紊亂性眩暈。治療組采用電針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8% (P 0。05).反映出電針治療眩暈優於西藥。鄧等[35]采用自擬中藥方劑穴位貼敷風池穴、翳風穴治療眩暈。治療後,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1。高於對照組的89 . 0%。實驗組的DHI下降比對照組更明顯。胡旭光等人[36]討論了按摩和倍他司汀片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於對照組。推拿療法能改善眩暈量表評分,有利於患者的恢復,療效優於西藥組。張帥[37]采用穴位註射治療頸性眩暈,其有效率高於針刺治療組。穴位註射簡單有效,可在臨床上推廣。李震等[38]應用穴位埋線的方法將醫用羊腸線引入針管,根據不同穴位和進針角度確定實際進針點。上火後拔針推芯,使線體到達穴位中心的肌肉層,然後迅速排針,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對頸性眩暈有明顯療效,且療效持久。陸彩鳳[39]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治療後有效率高於對照組,眩暈障礙評分降低,療效較好。在臨床上,小針刀配合捏脊手法也廣泛用於治療眩暈。聶建軍等[40]采用捏脊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頸性眩暈,其療效優於單純捏脊治療組,具有統計學意義,有效改善了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等癥狀。
5摘要
眩暈病因復雜,證候常虛實夾雜,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中醫以整體為基礎,辨證論治眩暈,常采用中藥配合針灸、耳穴壓豆、穴位埋線,療效顯著。在臨床上,有些眩暈患者經西醫治療後效果不佳,而中醫辨證施治可以發揮其優勢。但在臨床觀察中,多為小樣本實驗或病例實例,存在療效缺乏統壹評價標準、無對照組等問題。因此,在今後的科學研究中要註意建立科學的實驗設計,尋找可行的觀察指標,確定療效的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