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區別

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區別

關於感冒有壹個由來已久的說法。中醫和西醫對感冒的理解不同。受現代教育的影響,很多人因為感冒只有兩種感冒: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

其實按照中醫的理解,感冒分為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是由於風寒邪氣入侵,肺氣衰竭所致。癥狀可見: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口渴或渴熱飲,苔薄白。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

風熱感冒是由於風熱邪犯表,肺氣不和所致。癥狀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多汗,咽喉腫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鼻黃,口幹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淡黃。治療應以辛涼為主,以緩解表證。

簡單的理解就是:

風熱感冒:會有痰,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

感冒和普通感冒:流鼻涕,治療以散寒邪為主。

那麽感冒了應該怎麽用艾灸進行治療和調理呢?

壹、冷分型艾灸,簡易版

首先要知道的是,壹般情況下,感冒常見的穴位都可以艾灸:大椎?風門?合谷?但如果情況嚴重,就要辨證施灸,甚至盡早就醫。

1,風熱感冒:

①主要穴位:大椎、曲池、外關、合谷;

②配穴:太陽頭痛;咽痛出血少;全身又困又疼。

2、寒寒:

①要點:大椎、風門、列確;

②配穴:頭痛風池陽;用尺子咳嗽;鼻塞用迎客香;氣虛寒用足三裏。

艾灸方法:懸灸或艾灸盒灸,每次取3-5個穴位,每次艾灸20-30分鐘,每日艾灸1次,直至痊愈。

解釋:要點是什麽?什麽是匹配點?

答:主穴:是主穴,針對疾病本身,所有穴位都要艾灸;可以有選擇地進行穴位艾灸,而不是全部艾灸。比如風熱感冒還是頭疼。此時艾灸大椎、曲池、外關、合谷、太陽穴。

二、寒性辨證艾灸,詳細版

1,寒感胃:

癥狀有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鼻塞清涕、口渴或渴熱飲。

艾灸穴位:風池、風門、列確、舒菲、合谷、大椎。

2、感冒、風寒、頭痛較重:

癥狀包括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涕、渴熱飲。

艾灸穴位:風門、列確、舒菲、合谷、大椎、風府、太陽、唐寅。

3、感冒咳嗽:

癥狀包括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白痰、口渴或渴熱飲。

艾灸穴位:風府、風池、列確、外關、赤澤、天突。

4、風寒感冒身體疼痛較重:

癥狀包括嚴重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身體疼痛、鼻塞、水樣鼻涕、咳嗽和嘔吐、內部疲勞、口渴或渴望熱飲。

艾灸穴位:風府、風門、列確、舒菲、大椎、沈竹。

5、風熱感冒:

癥狀有發熱、微惡風寒、多汗或少汗、鼻塞、鼻黃、咳嗽、咽部紅而幹痛、口幹、咯痰黃稠、舌尖紅。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赤澤、風池、合谷。

6.患有嚴重風熱感冒和喉嚨痛的人:

發熱,微惡風寒,多汗或少汗,鼻塞,鼻黃濁,咳嗽,咽部紅燥痛,口幹,痰微黃稠,舌尖紅。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外關、赤澤、風池、合谷、少商、商鞅。

7、氣虛寒:

癥狀有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乏力、四肢無力、咳痰無力、乏力、氣短懶動、反復易感等。

艾灸穴位:大椎、舒菲、風門、氣海、足三裏。

8、陽虛寒:

癥狀有惡寒、輕度發熱、四肢低體溫、聲音低沈、舌淡胖有齒痕。

艾灸穴位:大椎、足三裏。

9.流感:

癥狀為突然發病,寒戰高熱,體溫可達39-40攝氏度。大多伴有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疲勞、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如咽痛、幹咳、鼻塞、流鼻涕、胸骨後不適等。

艾灸穴位:大椎、委中、舒菲、風府穴。

10,胃腸胃:

癥狀包括嚴重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全身疼痛、鼻塞、水樣鼻涕、腹脹、無食欲、便溏、渴熱飲。

艾灸穴位:風池、大椎、太陽、列確、合谷、關元、中脘、足三裏。

艾灸方法:

每個穴位15-30分鐘,軀幹上每個穴位30-40分鐘,每天艾灸1次,直至痊愈。

提醒大家註意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