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兩個政權叫高麗。壹、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建立於公元前37年,位於中國西漢宣土郡高句麗郡,在中國史書中也稱為“高麗”。另壹個國家成立於918年,在朝鮮半島上,又稱“朝鮮”。為了區分它們,學術界壹般稱前者為“高氏朝鮮”,因為其統治者姓高;後者被稱為“王”是因為它的統治者姓王。由於兩個政權都稱為高句麗,後人可能會認為它們有先後關系,或者把它們混在壹起,造成人們對高句麗歷史認識的極度混亂,但實際上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第壹,兩個政權建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的高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隸屬於西漢宣土郡高句麗,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與中央王朝的藩屬關系。進入隋唐後,因不服從隋唐詔令而不斷擴張,阻斷了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向中原王朝獻計獻策的道路,導致了隋唐王朝的征服。公元668年,高的高麗終於統壹為唐朝。起初,唐朝時高句麗的領土完全歸安東胡夫管轄(位於今天的平壤)。幾十年後,壹部分領土被中國歷史上的另壹個地方政權渤海占領,壹部分被朝鮮半島南部崛起的政權新羅管轄,還有壹部分仍歸安東·胡夫管轄。高句麗人大部分由唐朝遷徙到中國大陸,後與漢族融合,少部分融入周邊民族。皇族死後,建立了七個世紀的高句麗終於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王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多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壹個政權新羅,次年百濟國被滅,統壹了半島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到公元1392年,王的大臣廢了王,1393年稱為高麗王,王改稱高麗,學術界壹般稱李韓或為高麗。這就是中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疆域發展到現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韓國。
第二,管轄區域不同
高句麗創建於中國鴨綠江的支流渾江流域,後來延伸到鴨綠江的東南方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原在遼寧桓仁縣,後遷至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的高麗在中國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最鼎盛時期的疆域大致如下:東至日本海,西至遼河,北至吉林省琿春市,南至北漢江以北。據《朝鮮史地》記載,建國後110年王朝鮮最北的疆域是大通河以北的龍興河線,其北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地方政權——渤海國的疆域。渤海滅亡後,是中國邊疆民族女真的活動區。換句話說,王高麗的疆域基本上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雖有壹部分與高句麗的疆域重疊,但在高句麗滅亡初期就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可見,王高麗所轄地區並非高句麗故地。早期是在平壤南部,壹個在南方,壹個在北方。是後來王高麗占領平壤北部,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地區全部被占領的14年底。但此時王高麗被李朝取代,兩個高麗在統治區域內很難形成繼承關系。
第三,轄區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句麗所轄領土內的人民主要是高句麗人。高句麗民族的族源有扶余、高邑、臥居、小水齊、東萊等。,後古代中國人東移,後又與魏的朝鮮遺民後裔、漢人、鮮卑人等融合。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相互融合,史書和學術界壹般稱之為高句麗。王管轄的民族主要是新羅人。王的高麗最初是新羅國民建立的政權。新羅與後百濟合並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王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來自朝鮮半島南部的陳晗人和韓歌人。高句麗滅亡後雖有部分高句麗人加入,但並不是新羅人的主要來源。百濟主要起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漢民族。也就是說,王氏朝鮮的主要居民主要是來自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而大量的史料記載也表明,王氏朝鮮人和古代中國人都把王氏朝鮮視為“三韓舊”。這些起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壹家,史書和學術界壹般稱之為高麗民族。王氏高麗被李氏高麗取代後,高麗也取代高麗,成為其國號,沿用至今。
第四,王高麗不是高句麗的後裔,王高麗皇室也不是高句麗的後裔。關於王氏朝鮮的創建者王建的宗族,《朝鮮史》的作者認為“朝鮮的歷史並不詳細”,但根據中國學者的研究,王建很可能是西漢郡漢族人的後裔,因為王當時是郡的貴族家庭,家族眾多。王建臨終時,不但不說自己是高氏朝鮮的後代,反而說自己出身庶人,說自己“得三韓山河之福”,統壹了、陳翰、的“三韓”,其後代大多自稱“三韓”。按常理來說,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的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就會公之於眾,這也可以證明王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王都很難與高形成繼承關系。
1.高句麗民族是古代中國東北扶余人所創立的。其疆域主要在漢代的遼東、宣土、樂浪和岱坊四縣。公元前37年,寡婦朱蒙在高句麗郡、宣土郡建立政權,國都得到提升。
2.高句麗歷史上,中國是叛逆的,是依附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始於大俠、高王無情的時代,也就是王莽逃往漢朝的時代。王莽斥高句麗為下句,引發了戰爭。高句麗連戰成功,打敗了辛莽政權,占領了樂浪。並吞並周邊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後,以朝鮮半島上清河為界,北屬東漢,南屬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四之亂大規模入侵中國,名義上是表彰北方政權,暗地裏卻大肆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期,高句麗不僅占領了遼東四郡,還征服了朝鮮半島的新羅和百濟政權,迫使其就範。
3.隋朝統壹後,為了收復遼東四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楊迪的失敗引發了國內的叛亂。隋朝滅亡後,唐朝仍不忘收復四郡,最終於公元668年滅了高句麗。高句麗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帶到內地,分布在山東、河北,還有壹部分逃到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建立的國家。後來唐朝還滅了朝鮮半島的百濟。
4.在高句麗死後的250年間,新羅人的大將王建茂自立門戶,建立了王氏朝鮮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因為新羅曾經向高句麗投降,並自稱其繼承人。但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三個朝鮮人(馬漢、韓歌、陳晗)的後裔,與夫妻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系。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並不代表他們就是高句麗人。王的朝鮮被李氏朝鮮取代,李氏朝鮮向中國投降,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傳》37),明清兩代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並,李氏朝鮮滅亡。李韓是朝鮮和韓國的前身。無論王還是李朝鮮,都沒有離開朝鮮半島的領土。
韓國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創立王氏朝鮮的王堅,生前在《十訓錄》中說自己“得三韓山河之福”,可見他認為自己是三韓後裔,而非高句麗。在文化傳承方面,王家韓國繼承了很多高句麗直到今天,但日本也繼承了很多中國文化。不能說中國史就是日本史。
6.人們之所以誤將王視為高句麗的繼承人,與我國的歷史記載有關。在古代中國,高句麗簡稱朝鮮。高句麗也叫“高句麗”。宋代以前,高句麗在史書中的歷史地位是準確的。由於戰爭造成的文獻分離和王的誤導,宋代以後,史書中的記載開始出現混亂甚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最早把高的《高麗》寫進了王的《高麗傳》,而《宋史》則是“王位高”這句話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史書。明朝的歷史比以前的歷史有了更大的發展。為了對明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壹個合理的解釋,它不僅繼承了上述錯誤,而且對李氏朝鮮政權的演變作出了完整但錯誤的說明,並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尉氏朝鮮、漢四軍和高句麗納入朝鮮歷史。其結果是,不僅“高麗”這壹中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謂被冒用為源於三個漢朝的新羅繼承者王政權,而且作為王政權繼承者的李朝也將朝鮮使用的“高麗”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不是高句麗的繼承人。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漢、陳晗和韓歌,發展成為新羅和百濟。百濟滅亡於唐朝,新羅被王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朝鮮,最終發展為現代朝鮮和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兩朝。這些政權的領土從未超出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