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次收獲三種作物大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根據猴頭菇對生活條件的要求,東北地區人工栽培猴頭菇的適宜季節為8 ~ 10,華北地區為9 ~ 110,長江流域為10 ~ 12,華南地區為11 ~ 65438+。
(2)養殖場所
猴頭菇可以在室內、菇房、溫室等設施中生產。
(3)栽培技術
猴頭菇的生產主要采用熟料栽培法,常見的有袋栽和瓶栽。工藝流程如下:
配料→裝袋(裝瓶)→殺菌→接種→產卵→出菇管理→采收→鮮賣或烘幹。
(4)品種選擇
商品猴頭菇的子實體呈頭狀,不分枝,乳白色(淡黃色幹燥子實體),肉質,內部實心,無柄,表面密被菌刺,菌刺長1 ~ 1.5厘米,呈圓柱形。
(5)常用公式
①棉籽殼79%,麥麩20%,石膏粉1%,含水量60%。
②木屑69.8%,玉米粉20%,麥麩10%,硫酸鎂0.1%,磷酸二氫鉀0.1%,水分58%。
③玉米芯78%,玉米粉20%,石膏粉1%,過磷酸鈣1%,含水量60%。
④豆稭68%,鋸末20%,麥麩65,438+00%,石膏粉65,438+0%,蔗糖65,438+0%,水分60%。
⑤蔗渣80%,麩皮10%,米糠8%,過磷酸鈣2%。
⑥酒糟50%,鋸末30%,麩皮10%,米糠8%,過磷酸鈣2%。
⑦農作物稭稈混合粉98%,石膏2%。
(6)袋栽技術
(1)裝袋、滅菌、接種和產卵均在65,438+0.5cm× 30 ~ 50cm的低壓聚乙烯或聚丙烯袋中進行,混合和裝袋方法與常規相同。最好使用塑料項圈,以利於蘑菇的生長。滅菌可在常壓或高壓下進行,指標同常規。接種時,從袋口連接短袋;長袋從建築壹側接種、封口、裝袋(5孔,深65438±0.5cm)。培養室要求空氣幹燥,相對濕度70%以下,通風良好,22 ~ 25℃,黑暗或弱散射光。
(2)出菇管理。當菌絲長到半袋時,子實體(猴頭菇的特征)就會陸續出現,進入出菇期管理。
開袋:從短袋上取下棉塞,築起菌墻(圖4-38);鋪好長袋,撕掉膠帶,放在菇架上,洞口朝上,用塑料薄膜將袋蓋好,薄膜與洞口之間要有空隙,每隔2 ~ 3天傾斜壹次,促進菇蕾形成。當菌芽直徑達到2 ~ 3 cm時,揭膜。
圖4-38袋栽猴頭菇出菇場景
水分:生長初期,空氣濕度要保持在95%左右,當刺長到1 cm時要降到90%。濕度低於75%時,子實體會枯萎,變黃,生長緩慢。根據菇房空氣的濕度噴水,避免直接噴到子實體上。
通風:在通風良好、空氣新鮮的地方,猴頭菇子實體大而致密,色澤潔白,刺長適中,產量高,商品化好;否則子實體會很軟,刺少而粗,生長緩慢,產量低,甚至畸形。
光照:散射光有利於猴頭菇子實體的發育。雖然在黑暗條件下可以形成子實體,但往往發育不良,容易變形。
(7)瓶培技術
將原料混合均勻後,裝入瓶中,將培養基表面壓平,洗去瓶壁內外粘附的培養基,蓋上棉塞滅菌。滅菌、接種、培養方法同常規。經過大約15天的培養,當菌絲已經長到整個培養基的壹半時,表面會逐漸形成子實體。當子實體長到棉塞時,應及時拔出棉塞進行出菇管理。此時應適當降低溫度,溫度保持在18 ~ 22℃,空氣相對濕度9% ~ 95%約10天。
(8)收獲
猴頭菇子實體應在七八成熟時采收。成熟標準:子實體堅實,孢子不噴出,刺充分伸展,刺長1 ~ 1.5厘米。過熟的蘑菇變黃萎縮,商品價值低,影響下壹批蘑菇的形成,減產。收獲後,清理材料表面,停水5 ~ 7天。在適宜的條件下,第二批蘑菇將在15 ~ 20天後出現。壹般收獲3 ~ 5次,但收獲次數越多,個體越小,品質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