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是壹種常用於釀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進入新的培養環境後,酵母種群的變化會遵循怎樣的規律?本實驗利用血細胞計數板估算培養基中酵母菌的種群密度,計算種群數量,探索7天內培養基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材料和器具:
安琪酵母粉、土豆、蔗糖、天平、蒸餾水、50 mL錐形瓶、棉塞、500 mL燒杯、量筒、紗布、高壓滅菌器、酒精燈、恒溫培養箱、冰箱、滴管、0.2%亞甲藍溶液、血細胞計數板、顯微鏡等。
馬鈴薯培養基:100 g馬鈴薯和10 g蔗糖在水中煮沸15分鐘,用紗布過濾,然後加水至500 mL。用量筒裝在7個50毫升的錐形瓶中,塞好棉塞,用舊報紙和棉線封口,高壓蒸汽滅菌備用。
0.2%亞甲藍溶液:將0.2 g亞甲藍粉末溶於100 mL蒸餾水中。
步驟:
1.酵母培養物。
每天用酒精燈無菌接種壹瓶培養基0.25g幹酵母粉,接種密度約為6×107個細胞/mL。這樣,七種介質中的初始種群密度基本相同。
然後,接種的培養基在30℃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七天後,第壹天培養的酵母培養了七天,而第七天培養的酵母只培養了1天(圖1)。培養結束後,所有培養基都保存在4℃下,在此溫度下酵母停止生長,短時間內不會死亡。
2.培養液的稀釋和染色。
實驗前,在裝有48 mL蒸餾水的錐形瓶中加入1 mL振蕩培養液,加入1 mL0.2%亞甲基藍水溶液,將原培養液稀釋50倍。亞甲藍可以把死細胞染成藍色,而活細胞不會,這可以幫助我們在顯微鏡下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
3.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
血細胞計數板是壹種特制的加厚載玻片,中間有壹個H形導槽分成兩個表,每個表都有壹個計數室。通過在顯微鏡下對計數室中的酵母細胞或其他細胞進行計數,可以計算出原培養液中細胞的密度。
首先將計數板專用蓋玻片蓋在計數室上,待計數的培養液用滴管吹勻後,計數室與蓋玻片之間的液面高度為0.65438±0mm,從計數室與蓋玻片之間的斜面吸取並註入培養液。
培養液由於毛細作用會滲入計數室,當培養液充滿計數室時,取樣就會停止。靜置壹段時間,等細胞沈澱,就可以對著鏡子觀察了。
觀察前,註意將計數室對準光孔,並將光圈關閉到最小。這樣更容易找到計數盒。
我們通過調整4倍鏡下的對焦螺絲找到了中心方塊,並把它放在視野的中心。然後我們把它改成10倍鏡,可以看到面積為1mm2的中心正方形由25個中心正方形組成,並帶有雙線邊框。
每個中間方塊有16個小方塊,所以壹個中心大方塊有400個小方塊,每個小方塊的面積是1/400mm2,這是計數板上25和1/400mm2的原點。
接下來,對中心廣場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中間廣場的酵母細胞的活細胞進行取樣,並用40倍鏡在五個點進行計數。計數時,遵循取壓螺紋向上的細胞不取向下,取左不取右的原則。
在計算了五個指定方塊中的細胞數後,將它們相加並除以5,得到每個方塊中細胞的平均數。將它乘以25,得到中心方塊中的細胞數。
每立方毫米的細胞數是用培養液的體積除以大方塊得到的。由於1 mL等於1000 mm3,所以每mL稀釋液中的細胞數是乘以1000得到的。乘以記錄的稀釋倍數,得到每毫升儲備液中的細胞數。
4.數據處理和分析。
實驗前,班裏的學生被分成七組,每組指定壹名組長,負責接收和分發稀釋液。在規定時間內對組內數據進行匯總,得出組內平均值。差異超過壹個數量級的數據被丟棄以減少誤差,然後報告給班級。
學生根據匯總的數據,畫出培養液中酵母種群密度在七天內的變化曲線(圖7),找出其變化規律,並利用現有知識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