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調查認為,雞精食用量對人體,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的健康有重大影響。
營養學家指出,由於人們壹天中會食用各種食物,平均起來,雞肉中的膽固醇含量最高。膽固醇會極大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誘發幾率,如果老年人、女性每天都吃雞肉,那麽勢必會有多余的膽固醇存積在體內,這不但不利於健康,也會增加心臟病、腦血栓誘發的幾率。
另外某些不法商販在雞飼料中添加激素,導致雞精中激素殘留,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孕婦食用了含有激素的雞精,會導致回奶、過度肥胖;未成年人還會導致性早熟。
下面是物質含量
谷氨酸鈉 ,g/100g ≥ 35.0
氯化物(以NaCl計),g/100g ≤ 40.0
呈味核苷酸二鈉,g/100g ≥ 1.10
幹燥失重,g/100g ≤ 3.0
總氮(以N計),g/100g ≥ 3.00
其它氮(以N計),g/100g ≥ 0.20
谷氨酸鈉,俗稱味精,含量要達到35.0%以上。
氯化物,這裏指的就是氯化鈉俗稱鹽,含量要低於40%
氮含量(用於檢測蛋白質 雞肉/雞骨含量 可用三聚氰胺冒充 )
也就是說只要雞精裏面雞肉雞骨含量高於3.2%,就符合雞精行業標準,是合格產品!
二、味精
味精又稱味素,是調味料的壹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要註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堿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壹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
不宜吃味精的N種人群
味精吃多了,常常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孕婦、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
味精是壹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飪當中使用味精要註意:
1.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裏脊等。味精呈堿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肴走味。
2.在含有堿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堿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
3.註意鹹淡程度。如果太鹹,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範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
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肴中不用再放味精。
6.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雞精中同樣含有壹定的味精,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差不多,同樣應註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雞精當中的核苷酸成分也容易受到核苷酸酶的降解,因此最好在加熱結束之後起鍋的時候再放雞精。
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
雞精在使用中也要註意以下幾點:
1.雞精中含有40%以下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
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
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
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註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汙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都是調味品,兩者壹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