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故鄉記憶‖大豆

故鄉記憶‖大豆

到了70年代,因為姐妹多,掙工分的勞力少,家裏窮得只要能吃飽肚子就無比滿足了。他們沒有看到任何像樣的食物,更不用說期待著菜肴的顏色、香味和味道。

我媽做了70年的菜,沒有什麽特長,但是她做的醬油豆味道醇厚,吃起來很過癮。它們很正宗,很地道,是姐妹們引以為豪的美食。

那些年的每個夏天,媽媽都開始選料:把金黃、粒粒飽滿、不爛不爛的黃豆壹顆壹顆挑出來,倒進壹個大土盆裏,用滾井新抽出的“涼透了”的水洗凈,放在鐵鍋裏用大火煮30分鐘左右。

停火後燜五分鐘,用鐵柵欄撈出晾幹水分,倒入適量面粉與煮好的豆子混合。揉成玉米芯的形狀,然後放回鍋裏蒸30分鐘左右。停火,立即開鍋晾涼備用。

媽媽忙著從地裏摘壹把高粱葉子,回來洗幹凈曬幹。並在村前村後的地裏砍了壹大捆黃花蒿。此時,房間裏彌漫著豆包的香甜和青蒿的異香。

然後開始往籃子裏裝東西。我記得家裏有壹個用玉米皮織成的容器,底部是高粱頂端的細桿,叫做“打”整個容器是圓柱形的,名字叫筐。密封性好,常用來“打醬油蓋豆子”。

我當時就很好奇,壹直想親眼見證奇跡,看看生豆子是怎麽變成讓人永不放棄的美味的。但是我媽白天忙,總是晚上幹這個活。所以,我常常後悔錯過了機會。

有誌者事竟成。這次在快要打瞌睡的時候,我在眼皮上塗了厚厚的壹層清涼油,終於熬到了見證奇跡的時刻。

只見我媽趕緊在筐底鋪上厚厚的壹層黃花蒿,用高粱葉子把豆包壹層壹層包起來,用細麻繩捆起來,壹根壹根排好,再蓋上黃花蒿。如果妳壹層壹層往上放,籃子就快滿了。

這時,我媽在上面倒了壹篩子碎麥稭,蓋上壹件舊衣服,放在柴堆的壹角讓它慢慢發酵,完成了“鳳凰涅槃”般的蛻變。

我壹直想偷偷看壹眼,但是我媽說我要是跑了就壞了,吃不到香豆。最後我只是看了又看,卻不敢做。

終於,到了第七天,晚上,媽媽打開籃子,小心翼翼地把高粱葉子壹層層割開。壹個個滿頭白發、灰疙瘩的饅頭,形狀難看,味道怪異,讓人討厭。

我說:“媽媽,扔了吧!”顯露出厭惡和失望。母親語重心長地說:達尼,好吃的東西都是做起來麻煩的,漂亮的東西不壹定好吃。這個需要晾壹晾,蒸壹蒸,在太陽下泡壹泡,才好吃。

我耐心等了十多天,我媽把這個“醜”的豆包掰成小塊,攤在涼席上晾幹。盛夏的太陽真的很毒,三四天就被烤焦了。母親把大部分放在壹個土布袋裏,掛在屋內房梁上懸掛的掛鉤上。媽媽說要壹年。很珍貴!

應該還剩下壹大碗多,於是我媽就在鐵鍋裏加點水,放入花椒、大料、蔥、姜、鹽,然後把豆幹包子洗幹凈,放在水裏煮。

煮了30分鐘左右,我想象著豆子在開水裏歡快的跳舞,心情愉悅,充滿期待。再燉20分鐘。我等不及了。但我媽還是不慌不忙,用小火煮了30分鐘左右,才慢慢打開蓋子。

原本清澈的湯水,漸漸的變得壹點點稀薄粘稠。這時候我媽用勺子把它撈出來,放進壹個土鍋裏。冷卻後,她用舊塑料紙覆蓋,暴露在有毒的陽光下。曬,曬,曬三十天。

灰色過程的顏色是逐漸變化的:灰黃伊壹、灰紅、棕紅和酡紅。濃度從清湯到稀水,再到渾濁粘稠,最後到濃稠。

又曬了壹層透明的油,味道越來越香,越來越醇。放在密封的小罐子裏,每頓舀幾勺,滴幾滴磨好的香油,蘸饅頭吃。它們很好吃,而且蒸得很香。做紅燒雞塊的時候,壹出鍋就放上兩勺。香味濃郁,色澤鮮艷,色、香、味俱佳。什麽老幹媽,甜面醬,辣醬,不能比。

最值得壹提的是做壹個渣江面:炒蔥花,切點瘦肉丁,做好了放兩勺自制家鄉老字號醬,做壹個面。那味道簡直太棒了。

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家裏窮,不忍心買學校每個人端的菜。我媽做的好吃的醬油成了每餐必吃的菜。那時候每個周末我從家裏回來,媽媽都會準備壹大玻璃瓶的醬油豆給我帶到學校。如此周復壹周,年復壹年。醬油的味道變成了母愛的味道。

後來我考上了大學,離家越來越遠。畢業後,我成了異國他鄉的家,也成了自己的母親。生活就這樣壹步壹步地過去了,不溫不火,平靜得像盤河水和趙賀河水。這些年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用再為溫飽發愁了,但是媽媽做的醬油豆很少吃了。

每當我從外地回社旗探親,總會帶壹袋袋外地特產,比如“北京烤鴨”、“豆黃”、“滾雪球”,我媽從來沒吃過。當我回來的時候,我的母親叫我的弟弟,“楊,殺雞。”我趕緊說:“媽,我寧願吃妳用土醬做的紮江面!”

和父母在壹起的生活是最美好的。

幾十年來走遍了全國,嘗了那麽多好吃的,但總覺得家鄉的土醬是正宗的,媽媽做的傳統手工醬油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