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七
趙程桑編輯
爾彩(ID: Kanercai)出品
短短幾年就成長為資本寵兒的鍋圈食品交易所,正在受到外界的質疑。
近日,鍋圈食匯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C輪融資。然而,資本市場的利好消息並未降溫,有媒體報道稱,“啟動資金25萬,加盟商1年”的承諾受到質疑。
“生於流
作者小七
趙程桑編輯
爾彩(ID: Kanercai)出品
短短幾年就成長為資本寵兒的鍋圈食品交易所,正在受到外界的質疑。
近日,鍋圈食匯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C輪融資。然而,資本市場的利好消息並未降溫,有媒體報道稱,“啟動資金25萬,加盟商1年”的承諾受到質疑。
“生於流量,死於現實”,盈利困境壹直是生鮮領域的長期宿命。鍋圈食匯的出現似乎打破了這個魔咒,其商業模式多次被視為經典案例,在行業會議上被剖析甚至膜拜。
時至今日,炊具食匯並未對此做出公開回應,但關於“1年返本”的質疑,不免讓人反思疫情給生鮮行業帶來的水分,並再次追問:生鮮領域的暴利魔咒真的解開了嗎?
1
壹年後回本?
鍋食匯是來自跨界餐飲的“重頭戲”。
鍋圈美食匯創始人楊明超也是小板凳火鍋的創始人。板凳最熱的時候,他說:“我們不是做火鍋的。”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壹,之前壹直從事啤酒代理,是從快消品轉行做餐飲的外行。第二,未來團隊不會止步於火鍋餐飲業務,而是向上下遊滲透。
經過長時間的策劃,它成為了壹個預言。2017年,鍋圈美食匯成立,是國內首家以火鍋、燒烤為主要食材的超市便利店連鎖體系,涵蓋休閑零食、生鮮、凈菜、飲食、零食等商品。
因為多年“臥底”餐飲行業,楊明超和他的鍋圈食匯迅速占領市場,不僅為廣大中小餐飲企業提供B端食源,也為越來越多的“宅、急、忙、懶、老”人群提供了便利。線上,互聯網加食材,B2B,B2C運營。線下,鼓勵加盟,多重優惠政策支持,三年在全國開店近3600家。
近日,媒體的壹篇報道將鍋圈食匯的加盟政策推到了風口浪尖。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鍋圈食匯北京的招商人員宣布不收加盟費,並統壹要求選擇六八十平米臨街的店面。壹家標準店的啟動資金需要25萬到28萬,包括店面的基礎裝修,店內設施的購買,第壹批食材材料的費用,以及2萬元的押金。壹般情況下,平均需要10個月或1年才能回本。
此外,在采訪中,業內水果連鎖負責人透露,“目前生鮮超市賺錢的不多”。
對此,二財也了解了鄭州的壹些加盟店。
鄭州市金水區經壹路壹家加盟店表示,該店兩年前加盟,前後投入約40萬元,但至今仍未“回本”。
當被問及標準店的啟動資金是否為25萬元時,鄭州市洪專路壹家加盟店的工作人員當即搖頭。員工不清楚商店的盈利能力。“這要看個人的業務能力了。”
鍋圈食匯線上運營如何?打開鍋圈食品交易所的網上商城,沒有銷售數據顯示。在美團外賣平臺上搜索鄭州某區域附近的“鍋圈食匯”,銷量數據真的相差很大,月銷量最低58份,最高929份。
“10個月或1年還本”的承諾是個人行為還是企業的投資策略?盈利的加盟商比例是多少?至今,鍋圈食匯並未公開說明。
2
為什麽是大麻戒指?
生鮮行業快速布局,但盈利難壹直是行業痛點。
以生鮮電商為例。2019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盈利,其余7%巨虧,88%微虧,4%持平。
“生鮮電商發展了這麽多年。無論什麽類型的平臺,都有兩個難點。壹個是前端難獲客,壹個是生鮮存儲難,成本高。”在生鮮行業深耕多年的新農堂創始人鐘文彬說。
其中儲存難,損耗大,是生鮮行業公認的痛點。畢竟生鮮行業投入大,客單價空間有限。但相應的,行業從訂貨、收貨、搬運到倉儲、加工、理貨都會造成損失。誰能把損失降到最低,誰就更有主動權。
鍋圈食匯似乎解決了行業困局。新京報報道,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鍋圈餐飲店銷售額同比增長400%。在連續兩年實現盈利的基礎上,今年依然保持了較大規模的增長,同比增長400%。
鍋圈食槽損耗率的控制也經常被業界討論。
對此,有觀點認為,鍋圈食匯有兩大優勢。第壹,品類優勢。在生鮮行業,蔬菜的損耗率很高,但是凍肉的損耗率很低。鍋圈SKU有很多凍肉,需求頻率是中頻。毛利也能和蔬菜相當,但虧損少。
其次,鍋食匯有供應鏈優勢。目前鍋爐圈有自己的工廠,自己的物流,完善的冷鏈合作,進壹步降低了成本,變相提高了毛利率。
基礎設施下的規模化運營自然降低了成本,但對於很多小型生鮮企業來說,這麽大的投入是不現實的。惡性循環之下,只能通過不斷融資來填補窟窿。在近乎變態的追趕中,“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成為很多生鮮玩家在戰敗後提到的壹句話。
深圳市創業投資集團執行總經理劉剛曾經分析過鍋圈食匯的盈利模式。他認為,鍋圈食品交易所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僅是壹家冷凍食品連鎖店,還是壹個食品供應鏈。供應鏈的壹部分就像基礎設施,冷凍食品連鎖店是壹項有利可圖的業務。當創業者未來想要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時,他們需要關註壹個能夠盈利並支持現金流的業務。而鍋圈食匯有這個業務,已經形成了優勢。相比冷凍食品連鎖店,鍋圈食品交易所現在有了橫向供應鏈業務方向,項目更有可塑性。
三
資本光環下的個體關懷
“如果壹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完全依靠外部資本輸血,沒有造血能力,確實很難讓它長久。”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玉玲說。
從新聞中可以看出,鍋圈美食匯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說明鍋圈美食匯已經具備造血能力。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鍋圈脫穎而出,資本的實力不容小覷:2065438+2009年8月,獲得不可思議創投4500萬元a輪投資;2019年6月,10獲得三全食品5000萬人民幣A+輪投資。鍋圈半年完成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4.5億元。今年2月24日,嘉譽基金、IDG資本和Puzzle風投投資了5000萬美元。7月30日,在C輪融資中,鍋圈食匯獲得嘉魚基金、啟程資本、IDG資本、謎題創投等四家公司的6000萬美元投資。
龐大的規模是獲得融資的有力籌碼。關於門店布局,鍋圈食匯曾公開對媒體表示,今年的基調依然是逆勢擴張,在下沈市場加速布局。預計2020年完成全國5000家門店的布局。
但是,回到“1年返本”事件,雖然到現在為止,鍋圈的食品都沒有公開說明,但可以看出,繁華的資本之下,具體到商業個體,漢服下的虱子始終存在。
但對於已經先行壹步的鍋圈食匯來說,堅持“利他”,展現對合作夥伴的個體關懷,推動生鮮行業的精細化,似乎有著更長遠的意義。畢竟,無論是“新鮮黑馬”的光環,還是“資本之吻”的亮點時刻,都離不開3600家門店的加持。如何尋求和維護與加盟商的長期利益,是決定鍋圈食匯能否在下壹輪生鮮競爭中依然領先的關鍵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