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海錯筆記?黃花魚

海錯筆記?黃花魚

農歷三月,民國北平春寒料峭。過了壹個冬天,只有大白菜的北平人民迎來了第壹批海鮮——黃花魚,在春天遊上了餐桌。

黃花魚,因其頭部有兩塊白色石頭狀的骨頭,故又稱石魚。黃花魚產於中國的黃海到東海和南海。據晚清筆記記載,春天的第壹批黃魚是從天津運到北平崇文門,直接送到大內的禦膳堂。然後就可以在市場上賣了。被邀請去故都北平吃黃花魚,是很有面子的事,值得表揚,就像今天非短期遊學被邀請去吃陽澄湖大閘蟹壹樣。

春天是北平人吃黃魚的大日子。俗話說“請阿姨回家吃黃魚”。旗人是舊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在家裏地位很高,被稱為“大媽”。在舊社會,女人上有老下有小,難得放下壹頓美餐。初春,黃魚上市的季節,讓出嫁的女兒回來吃壹條舒服的黃魚,也是當時已婚婦女難得的待遇。

北平的“燉黃魚”是將黃魚放入油鍋中炸熟,加入大量蒜瓣、蔥姜、醬油煨制而成。然後把玉米粉做的餅貼在鐵鍋邊上。魚熟餅熱乎乎的,壹家人圍坐在壹起吃。“儺”字過去是形容土氣的貶義詞,在這裏是豪放的意思。燉黃魚基本需要保證壹個人,甚至幾個人就夠了。姑姑難得回家,好好吃壹頓黃魚,享受做女兒的尊嚴。至於在黃花魚裏放很多蒜瓣,據說春天紫荊花開。不小心掉進鍋裏吃了會中毒。加很多蒜瓣可以解毒,但基本屬於連載,沒有依據。蒜瓣只是用來去腥增香的。

燉黃魚好吃嗎?對我南方人的口味來說太鹹了。但是玉米面餅比魚好吃。個人覺得還是留給南方人做魚比較好。

黃花魚是壹種深海洄遊性魚類,壹年遊兩次,春秋各壹次,從海洋向近海洄遊。從黃海壹路南下到東海的寧波,黃魚終於攀上了魚類生產的巔峰。

寧波舊稱明州,三江交匯處。世界三大漁場舟山漁場就在家裏,這裏的黃花魚成了阿拉寧波人的最愛。

寧波菜裏至少有兩道和黃魚有關的菜。「苔條黃魚」:將黃魚切塊,略腌,滾在寧波海產的青海苔上,再滾在面粉上,放油鍋裏炸。外酥裏嫩,魚肉潔白。酥脆的外皮上點綴著綠色的海藻。寧波人很喜歡海苔。蔣公的老家是奉化溪口,烤餅裏也加了海苔。就是感覺有點鹹,說不出是什麽味道。「黃花魚湯」:黃花魚在鍋兩邊略煎,加涼水做成奶湯,但加鹹芥末,不加鹽。據說這是寧波東方船王包玉剛的最愛。

閩浙相連,寧波南下福建東部的寧德霞浦,是中國最大的黃魚漁場,據說是品質最好的區域。只是因為福建遠離經濟發達地區,在保鮮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閩東大黃魚恐怕只有福建人知道。

黃魚的以上意淫可以到此為止了。隨著海洋環境的惡化和無休止的捕撈,野生大黃魚越來越少,幾乎滅絕。現在幾乎都靠種地。野生魚偶爾出現馬上被搶購壹空,根本看不到。

其次,網箱養殖大黃魚已經成為壹年四季的常客。至於味道,用九斤老太太的話說,是壹代不如壹代。養殖的黃花魚肉質松軟豐滿,明顯缺乏運動。去腥要用很多蔥姜,但是用筷子的時候魚會散,很沮喪。最近有壹種號稱半野生養殖的大黃魚,肉質略好。

福州人日子不好過,海鮮遍地都是,黃花魚也不是什麽值錢的海鮮。宴席上照例有清蒸魚,往往是最後才上,難得有黃魚。黃花魚當地叫黃瓜,不知道哪裏來的。如果是小壹點的黃魚,就輕蔑地叫“瓜”。此外,還有壹種更小的黃花魚,大約只有兩指寬,壹指長。叫做“黃梅頂”。

老壹輩福州人都見識過春天海鮮大爆發的日子。有些年份海鮮會突然多起來,這就叫“橫三”(福州音譯,不知道正確的中文是什麽)。媽媽說1968的春天,黃魚出現在三個方向。從橋頭到小橋頭,路上全是黃魚,壹斤多的黃魚五毛錢,三毛錢不到壹點。都是野生黃魚,不是黃魚。為此福州人發明了壹句話,“當妳是床單,可以吃三頓。”據說春天黃魚在海裏,天氣暖和。當窮人是壹床床單,他們買得起,或者說他們買得起。

後來,就沒有了...野生黃魚,比外星人還少。穿越三個往事,只留下傳說。

黃梅丁貴是因為它是野生的。黃梅頂養不了,也沒人養。

這年頭,吃野味比種地還貴。

家花不如野花香?

後記:

黃花魚全身金黃色,很像全人類的最愛——黃金!當時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財富聚集的地方。經過多次貨幣改革,紙幣沒有信用,人民仍然相信黃金。於是銀樓鑄造了121根金條用於交易和收藏,市場上稱之為黃魚。舊制是每斤16兩,12兩就是312克,不是小數目。普通人買不起,銀店就推出了壹兩根金條,深受大家喜愛。大家管十二根金條叫大黃魚,壹兩根金條叫小黃魚。

這個世界,說到底,還是要看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