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了徐璐文化站教師楊經緯先生的壹封信,信中要求我寫壹篇關於私營企業的論文。作為壹個文學愛好者,我當然很樂意參與。記得第壹次參加民營企業征文是在2007年盛氏杯,拿了個小獎,很受鼓舞。當年幾個作協姐妹第壹次見面是在那個頒獎典禮上,回憶很甜蜜。
時間流逝,已經6年了。連續參加幾次,雖然沒有結果,但重要的是參與。私企題材不大,也很大,涉及各行各業,360行,每壹行都是最好的。就說我的家鄉黎裏吧,從去年開始開發保護,已經如火如荼了。黎裏古鎮成了大家的焦點和燈塔,壹下子火了。當人們見面時,他們不會說“妳吃飯了嗎?”,而是“妳家要拆遷了嗎?”妳的店搬到哪裏去了?" .
我在柳亞子紀念館工作,每周都要輪到我值班,在窗口招呼遊客。除了日常的掛號接待,其中壹個服務臺就是接待咨詢。他們時不時會問黎裏古鎮有什麽小吃,特產之類的。當然我會回答,離裏有著名的辣腳,香腸袖,肉肉餛飩,油墩,老虎豆...這個清單還在繼續。確保妳空手而來,滿載而歸,帶走書籍、鮮花和風味。
我很喜歡麗麗辣腳。三天兩朝會去參觀,吃個好味道,真的不夠吃。好到我親戚也開了壹家熟食店,17年春秋,和她寶貝女兒壹樣大。花季少女都長大了,苗條了。
親戚姓鮑,名玉鳳,店名“鮑記熟食店”,很簡單。店面在自己家門前,黎裏古鎮東部,東風橋下,古橋“美蘭橋”對面,東臨黎川八景之壹的“中和夜景”(中和亭,俗稱“八角亭”)。是風水絕佳之地,天時地利人和,他如魚得水。
十多年前,鮑曉是壹家軸承廠的車工。他又臟又累又窮,工作環境非常惡劣。那時候他家剛添了個小寶寶,當了爸爸,年紀也不小了,肩上的擔子卻不輕。從長遠來看,他通常喜歡做飯,所以他可能會成為壹名廚師。當時辣腳在黎裏剛剛流行,我就托人認識了顧師傅,準備向他學習。
到現在,他的主人看到我們還經常笑。這時候,他看到鮑曉又白又瘦,長著壹雙眼睛,看上去很溫和。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做這件事?不客氣地對他說,妳試試看,妳們這些大街上的人,吃得起苦,幹得了這麽辛苦、這麽粗糙的活嗎?
就像他師傅說的,這份工作看起來很家常,但並不簡單。每天早起去菜場選食材。供應商都是固定的,大家互利互惠,互相照顧。他挑了十幾只又鮮又壯的山黃雞,他們幫忙宰殺,收拾。他拿著它們煮了吃,從來沒和凍雞壹起煮過。雞爪很短。有的商人為了利益選擇長的,重的。為了取悅顧客並吸引他們的註意力,壹些商人將雞爪浸泡在漂白水中進行漂白。他說,他家的雞爪沒有他們家的“好看”,但價格實惠。此外,他還有幾個特色菜,那就是牛肉醬鴨和他的獨家秘制烤雞。
牛肉,他選擇不註水。燒過後,肉質緊實,有嚼勁,但牛筋很脆。我壹直誇他刀工好,每壹片都切得很均勻很薄,不連片,很好看。然後倒上自己的秘制醬料,又香又好吃,可以說是無法形容。剛才說的燒雞,是黎裏古鎮獨有的。我家喜歡他做的菜,經常買,所以看過他做菜的過程。
第壹種選擇是把雞泡在配方好的醬油裏,瀝幹,放油鍋裏炸,外脆裏嫩後撈起。然後將鴨湯放入鍋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含有中草藥的調料和鴨子壹起煮。沒多久,又香又嫩又營養的燒雞就新鮮出爐,賣完了。
他的店雖然在風水寶地,但畢竟在鎮東,人流量不多,知道的人也少。他們做的是附近漁大隊的客戶和其他熟客。比如我家就是他的忠實粉絲,最遠的路也會去致敬。
蘇州的作家吳鳳珍是我的朋友,形象地說他家住在荒郊野外。但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以幾美元的小生意起家。比如妳可以叫兩個辣腳,壹個人人鄙視的小生意。還熱情周到的服務客戶,堅持壹不缺斤少兩,不新鮮不買的經營方式,穩步前行。
吳老師曾經品嘗過我帶去的香辣腳和醬鴨,連連稱贊能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在這樣壹個現實的社會裏生存是不容易的。臨行前,我被反復叮囑要帶口信給鮑曉,希望他把家鄉的特色美食介紹給蘇州餐飲業,去酒店,去酒店餐桌或者更廣闊的世界。
吳老師是蘇州知名的作家、美食家。和魯壹樣,她的《蘇州鹵肉面》《蘇州蟹黃》等作品令人回味無窮。深入刻畫該街的風土人情是她的風格。吳老師笑著說,我很想給寫壹篇文章,但她壹寫笑話,就成了廣告,我當然不願意看到。
聽著吳老師的鼓勵,鮑曉充滿了信心。然而,在前壹階段,他居住的風水寶地受到了政府的青睞。為了統壹規劃,要拆遷,要搬走。盡管各種不情願,但他在企業十幾年,站穩了腳跟,讓他搬走了。但配合古鎮發展是壹件大事,也關系到他們的長遠生計,人民群眾壹定全力支持。
鮑曉平靜地放下包袱,又找了壹個包袱來挑釁和挑戰自己,應聘到公司做電腦工程師。今年的壹個夏天,他又黑又瘦。李麗去北社擠公交,早到晚來回跑。這是壹個老百姓的故事,壹個私企的平凡事,他每天都要演繹真實的自己。
食物壹直是鮑曉心中的壹個情結。他告訴我們,他希望古鎮能盡快得到開發和建設。他不想拆除分配的新房子。他只想回到原來的家,在家門口沿街買賣他的美食。我覺得他不會遠離自己的理想。
“八角風鈴清天藍,吳山極綠。重陽登閣倚欄桿,宛若聖賢上舟。”我的壹個詩友描述了“中立夜觀”的遺跡。屆時,古鎮開放的東門將迎來壹批批遊客在各個角落魚貫而入。他的生意會紅紅火火,會像整個黎裏古鎮壹樣熱鬧芬芳。
去年寫《睡蓮》的時候提到過,黎裏是壹個風水極好的地方。相傳,精通經典、歷史、精於意象的劉伯溫,建議朱元璋皇帝在鎮西修建胡濤道觀,在鎮東修建八角亭(“中和亭”),以遏制古鎮的龍頭、龍尾,以正方向。
黎裏古鎮西南,“與文英瑪瑙寺相連,瀛湖壹馬平川。行者染春草露,舟中秀才範默涵。”是詩人對利川八景之壹“瑪瑙春遊”的感慨。在那邊,有這樣壹個年輕人,他也喜歡跳舞,寫作和背誦。
他就是剛剛當選為詩社社長的俞先生。在熱鬧芬芳的黎裏古鎮,他也過得不錯。
2007年,肖宇從南京鄭德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在他父親經營的紡織公司實習半年後,她去了日出司琬盛澤銷售部工作兩年。積累了壹些工作經驗,在商場裏學會了應對。我父親認為他是個繼承父業的好苗子。為了擴大他的經營範圍,給他鍛煉的機會,父親和朋友在北街選了壹塊地,交給兒子管理,在他的老本行做了壹塊紡織。這實際上是壹個應用他所學知識的問題。
這幾年,蕭瑜在商場裏打拼,卻始終不忘編織自己的文藝夢。學生時代喜歡《三國演義》、《唐朝》、《越國》等史書,尤其喜愛古詩。唐宋大詩人杜甫、李商隱、蘇軾,都是他崇拜的人物。前幾天他和我聊天,說他2003年讀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填詞,兩年後開始寫詩。蕭瑜的作品令人驚嘆,有上百種之多,讓人驚嘆這個文藝青年的勤奮。
生活不能只是浪漫的事情。因為年齡差距,父子倆還是有些想法不壹樣的。父親在紡織行業做了20多年,我感覺這是他的主業。我兒子不這麽認為。他想嘗試涉足其他行業。他父親說,其他小投資的利潤都不夠大,與其分散,不如集中壹點投資收獲。
我問他對其他行業的看法。他坦言自己最關心的是餐飲行業。感覺黎裏還是有市場的,尤其是去年古鎮開發保護以來。因為工作忙,有時他找不到壹家中式快餐。贊平希望所有食品的老板做生意,量多味美,價格便宜。看來小雨骨子裏還是喜歡吃的。他曾計劃接受培訓並加入壹家連鎖店來開創自己的事業。小雨畢竟是年輕人,憧憬未來,把夢想寄托在美好的歲月裏。他喜歡挑戰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幸運的是,小雨生活在壹個充滿活力和靈氣的地方,“瑪瑙春遊”景區。壹個春日,他唱道:鎮西南牛鬥湖瑪瑙寺。嬌嬰啼曉開陰霾,曲徑滿香竹楠。春天的過渡描繪了美麗的景色,人們懷疑姚壇在天上。在張婷葛翔安靜的地方,打個盹,做壹次美妙的談話。這樣的度假村,黎裏古鎮隨處可見。如此美麗的風景也給人靈感和創造力。熱鬧芬芳的黎裏古鎮不只是壹個名字!相信妳已經聞到了壹陣清香,那是從黎裏古鎮飄來的,讓人為之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