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壹般長20-40厘米,重500克。中國有八種龍蝦,最大的錦繡龍蝦可重達5公斤。
龍蝦包括龍蝦和小龍蝦。龍蝦都是海鮮,小龍蝦既是海鮮又是淡水。海洋小龍蝦叫海小龍蝦或小龍蝦,淡水小龍蝦叫小龍蝦或小龍蝦?在國外被稱為龍蝦。
龍蝦(又稱多刺龍蝦或巖石龍蝦)生活在溫暖海洋中有巖石礁石的淺水區,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它們行動緩慢,白天經常潛伏在海底巖石的縫隙中,晚上覓食。它們的卵孵化後,幼蟲呈葉子狀,故稱“葉狀幼蟲”。多葉幼蟲要在海洋中漂浮半年以上,蛻皮數次後,變成龍蝦狀。遊了壹段時間後,它們在海底定居並爬行。
在產於北大西洋的挪威小龍蝦和產於北歐、北美的小龍蝦中,有壹些種類非常大。1934年,深海拖網漁船“Hesper”在北美捕獲了壹只長1.22米(包括兩只大爪子)的龍蝦,重達19公斤,現在陳列在美國波士頓科學博物館,這是世界上捕獲的最大龍蝦。
有爪龍蝦有三對爪足,尤其是第壹對爪足非常粗,非常容易與龍蝦區分,因為龍蝦沒有爪足。美歐大螯的螯腳重量約為其體重的壹半,有的甚至占到其體重的2/3。小龍蝦和小龍蝦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小龍蝦的幼體和成體區別不大,也就是說孵化後的幼體和成體非常相似,沒有經過葉狀幼體階段。
形態特征
(1)形狀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蝦,呈大圓柱形。甲殼類堅實厚實,頭部和胸甲略扁。前緣不與口前板愈合,側緣不與胸的腹殼和胸肢基部愈合,小龍蝦科除外。脖子溝很明顯。1號天線又短又小,雙鞭。第二根觸角已經長出了鱗片。所有三對顎和腳都有外部肢體。腳都是單枝的,前三副是螯合的,其中1副特別粗壯,所以也叫小龍蝦。最後兩對腳是簡單的爪形。鰓是絲狀的鰓。
(2)附屬物
龍蝦頭有3對觸須,頭部附近粗,頂端小而尖。頭外緣的壹對觸須特別粗長,壹般比身體長1/3;在壹對長觸須之間是兩對短觸須,大約是身體長度的壹半。當正常棲息和爬行時,所有六個觸角都向前延伸。如果受到驚嚇或攻擊,兩條長長的觸須會彎向尾巴,防止尾巴受到攻擊。
胸部有5對腳,1-3對的腳末端是鉗子,4-5對的腳末端是爪子。第二對行走腳特別發達,變成非常大的爪子。雄龍蝦的爪子比雌龍蝦更發達,雄龍蝦的前外緣有壹層鮮紅的膜,非常顯眼。雌性沒有這種紅膜,所以這是區別雄性和雌性的重要特征。
尾部有五個強大的尾扇。在孵卵期和孵化期,母蝦的尾扇向內彎曲,爬行或受到攻擊,以保護受精卵或幼蝦免受傷害。
棲息地習慣
①底棲生物
龍蝦喜歡棲息在水草、樹枝、縫隙等隱蔽的物體上。蝦白天臥,晚上出來,不喜歡強光。正常情況下,它們白天多藏在深水處或隱藏物中,很少活動。傍晚,太陽落山後它們開始活動,大多數聚集在淺水區爬行覓食或尋找配偶。如果害怕,趕快逃回深水區。這只蝦喜歡爬行,但不喜歡遊泳。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受到驚嚇或遇到敵人時迅速向後跳躍。
②親水性
龍蝦有很強的流動傾向,喜歡新水活水,逆流而上,喜歡群居。在水產養殖池塘中,群體經常聚集在進水口周圍。在下雨天,蝦可以逆流在岸邊短暫停留或逃逸,在水環境不適應時會爬上岸生活,所以繁殖場要有圍欄設施,防止逃逸。
③攻擊性
龍蝦生性好鬥,當它們缺少飼料或在洞穴中掙紮求生時,往往會欺軟怕硬,欺軟怕硬。
幼蟲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失去的部分在第二次蛻皮時再生,幾次蛻皮後會恢復,但新的部分比原來短。這種自我切割和再生的行為是壹種保護性的適應。
④挖坑
龍蝦喜歡挖洞,而且擅長挖洞。
第壹,挖坑的深度和速度。
龍蝦挖洞深度是決定其危害程度的關鍵因素。根據我們對35例龍蝦洞穴的實地調查,大多數洞穴的深度為50-80厘米,約占調查洞穴的70%,部分洞穴的深度超過1米。我們測量的最長的洞穴是2.1米。通常,水平面走向的龍蝦洞有可能超過1米的深度,而垂直深度向下的洞穴壹般較淺。龍蝦挖洞很快,尤其是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將龍蝦放入大豐龍蝦實驗池A中壹夜後,觀察到在沙土條件下,大部分龍蝦新挖的洞的深度都在30 cm以上。
第二,龍蝦洞的位置。
龍蝦挖洞的洞的位置通常是在水平面上,但這種選擇往往會因為水位的變化而使洞高於或低於水平面,所以壹般龍蝦洞在水位上下20厘米的高度處最多。不過龍蝦挖洞的位置不是很嚴格。在我們的實驗基地裏,水岸邊有龍蝦洞,水裏有斜坡,淺水裏有池底,集中在水草茂盛的地方。
第三,生活環境對龍蝦穴居的影響。
水體的沈積條件對龍蝦掘洞有明顯的影響。在缺乏沈積有機質的沙質土壤中,龍蝦穴居多,硬土穴居少。在水質豐富、底部淤泥較多、有機質豐富的條件下,龍蝦洞的數量明顯減少。但無論何種生存環境,龍蝦在繁殖季節挖坑的數量都明顯增加。
適應性
環境要求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各種水體都可以生存,無論湖泊、河流、池塘、河溝、水田,甚至在壹些魚類難以生存的水體。龍蝦對缺氧的耐受力很強,可以爬上岸進行鰓呼吸,在缺氧的環境中生存。水的PH值在5.8-9範圍內,在溶解氧低於1.5mg/L/L時仍能正常存活..正常生長需要3毫升/升以上的溶解氧。
②水溫
龍蝦生長的適宜水溫為24℃-30℃。溫度低於20℃或高於32℃時,生長率下降,水溫低於15℃時,仔魚存活率極低。飼養水域晝夜溫差不能太大,幼蝦晝夜溫差不能超過3℃,成蝦晝夜溫差不能超過5℃,否則會造成很大損失。
在珠三角和華南沿海地區,壹般可以自然越冬。為防止大的寒潮襲擊,可將越冬成蝦放入深水養殖池中,在養殖池西北角修建擋風墻或冷棚。胚胎發育的適宜水溫為22℃-32℃。如果保持在28℃-30℃,孵化時間可大大縮短。
③PH值
龍蝦適宜的PH值為5.8-9,但要求養殖和孵化期PH值在7.0左右,溶解氧在3 mg/L以上。但它的恢復力很強,能生活在壹些生活汙水和輕度工業廢水中,也分布在農藥施用區的溝渠和渠道中。
食性和生長
1.進食習慣
龍蝦是壹種雜食性動物,但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食性略有不同。剛孵出的幼體以自己的蛋黃為食,不久後以輪蟲等小型浮遊動物為食。隨著個體的成長,它們以更大的浮遊動物、底棲生物和植物殘骸為食。成蝦以動物和植物、植物碎屑和動物屍體為主食,也吃水蠕蟲、搖蚊幼蟲、小型甲殼動物和壹些水生昆蟲。在人工繁殖的情況下,幼蟲可以用成蟲的無節幼體、螺旋藻粉等餵養。成蝦可以用人工配合飼料餵養,或者人工配合飼料以動植物碎屑為主。
2.蛻皮和生長
龍蝦通過蛻皮生長,蛻皮後的新殼經過12-24小時變硬。在水溫25℃-30℃的條件下,飼養6-8個月,體重可達60-150克。龍蝦生長的總趨勢是:從孵化到重20克,生長速度加快;在達到50-100g的階段,其增長率保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過了這個階段,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從而形成壹條倒U形的增長曲線。蛻皮有兩種:長蛻皮和生殖蛻皮。幼蝦離開母體後,迅速進入1蛻皮,披上柔軟起皺的新皮,迅速吸水生長。這是生長蛻皮,幼蟲到成蟲的蛻皮是11次。雌蝦性成熟後開始繁殖和蛻皮,然後每次交配產卵前都要繁殖和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