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孩子總是拖延做作業怎麽辦?心理學家告訴妳如何快速糾正拖延癥。

孩子總是拖延做作業怎麽辦?心理學家告訴妳如何快速糾正拖延癥。

作業可以說是中國親子關系的壹大殺手。每壹個陪孩子做作業的家長,背後都有壹顆“辛酸的淚”。

“妳說現在幾點了,我還得天天跟妳強調,妳回來先寫作業。妳記住了嗎?”每天晚上11和12都能聽到樓上鄰居教育孩子的聲音,恨不得聽到滿地都是。

關於家庭作業,十個孩子中有八個不擔心:

坐不住:壹會跑去廁所,壹會偷偷玩手機;

拖延癥:我8點就能做完,但是要拖到10,暑假作業要拖到開學。

錯誤率高:剛教的題,換個題型就不會了,好像失憶了...

輔導孩子做作業就像火星撞地球。孩子拖拖拉拉,壹會兒玩筆,壹會兒上廁所,反正就是不寫作業。原本可以半小時完成的作業,被孩子簡單的拖延到了1小時。父母氣憤地催促,但越催越反抗。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八十歲。瑞典著名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學家葛安妮和葛必堅在《0-12歲,給孩子壹個好的人格》壹書中強調,童年兒童人格的形成是其終身人格的原型。

現在只是作業上的拖延癥,所以如果不及時糾正,拖延癥會在孩子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咬壹口。要找到解決辦法,首先要搞清楚孩子會耽誤什麽。為什麽父母越來越抗拒孩子?然後才能對癥下藥。

為什麽孩子會有拖延癥?

很多人認為孩子有拖延癥是因為他們沒有壹個好的時間管理計劃,但《紐約時報》的壹篇文章曾說,拖延癥實際上是由人們對開始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的焦慮引起的,拖延被用作應對焦慮的機制。

那麽,孩子拖延是因為心情不好嗎?別說了。是真的。

心理學教授蒂姆·皮切爾博士也提到:“拖延癥是壹個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拖延癥不是性格缺陷,比如懶惰,或者時間管理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因為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和負面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抑郁甚至自我懷疑。

就像壹個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他也知道事後會被父母訓斥。如果拖延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感覺更好,即使我們知道以後可能會後悔,我們仍然會拖延。

形象地說,就是怕做錯了事被人指責。著有《拖延心理學》的美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簡·博克(Jane Bok)認為,“拖延既不是壹種壞習慣,也不是壹個道德問題,而是壹種由恐懼引起的心理綜合征”。孩子很可能會推遲做和學習新的東西,哪怕是TA感興趣的東西,因為他們害怕做得不完美。所以,即使妳的孩子強烈要求自己學琴,TA可能還是會拖延練習,因為TA彈得沒有TA想象的好,或者說認為應該的好。

為什麽孩子被催的時候會比較抗拒?

在心理學上,有壹個概念叫“超限效應”,就是因為受到的刺激太多、太強、作用時間太長,造成心理上的急躁,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舉個典型的例子:有壹天,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去聽牧師的演講。壹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被牧師鼓勵的話感動了。他計劃捐壹些錢。10分鐘後,牧師還在振振有詞地說著。馬克·吐溫開始不耐煩了,決定只捐壹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興致勃勃地說話,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當牧師終於講完話開始籌錢的時候,憤怒的馬克·吐溫不僅不捐錢,還偷偷拿了2元錢。

這很符合老師的拖延癥和學生的不耐煩。也很像那些不斷嘮叨批評孩子的家長。

想想妳是怎麽提醒孩子完成作業的。

“嗯,吃完飯,趕緊寫作業。”

“寫得認真,寫得好……”

“吃不完今天就別吃了。”

殊不知,這些話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不想做作業的逆反心理。

所以,當孩子作業拖延時,家長千萬不要壹再嘮叨。不僅不起作用,還會適得其反,逼得孩子焦慮,幹脆把筆扔了不寫,或者孩子會暗自心想,妳越是催我批評我,我就越是拖,看妳拿我怎麽辦。

怎麽說孩子才會聽?

1,表現出對孩子的期待和贊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心理學上有壹種效應叫“期望效應”,就是妳表現出的期望越多,妳能得到的積極效應就越多。所以,如果妳想讓孩子改變拖延癥,那麽父母應該表達對孩子的好的期望,讓孩子知道,而不是責備。

比如妳把“別磨蹭了,做作業”改成“我覺得妳半小時就能做完作業,我對妳有信心。”這招之所以管用,其實是在心理學上得到驗證的。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在加州的壹所學校進行了壹項實驗。新學期伊始,校長對兩位老師說:“妳們是全校最好的老師。為了獎勵妳,學校特意挑選了壹些聰明的學生讓妳來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人高。”最後,校長再三叮囑兩位老師,要照常給學生上課,千萬不能讓學生或家長知道自己是被特選的。兩位老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了。

壹年下來,這兩個班的學生成績都是全校最好的,甚至比其他班的學生高出好幾倍。得到這個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告訴兩位老師:“其實妳們教的學生智商並不比其他學生高,妳們也不是學校裏最好的老師。老師和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的。”

為什麽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因為學校期待老師,老師期待學生,老師和學生都朝著預期的方向努力。這種期待美好願望成真的心理,就是在起作用的“期待效應”。

2.允許孩子犯錯,消除孩子對做事的恐懼。

《拖延的孩子》壹書的作者麗塔·埃米特認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犯錯是做好每件事的壹部分”。“孩子應該知道犯錯是可以的,不完美和失敗是有區別的。同時,家長要避免把結果看得比過程更重要。”

另外,家長要多關註孩子做了什麽,而不是總關註孩子沒做什麽,否則會侵蝕孩子的信心。孩子每按時完成壹件事,家長可以在日程表上貼壹顆小星星,如果孩子收集到足夠多的星星,就可以得到獎勵。這種適時的表揚和鼓勵,會讓孩子重拾信息,敢於去做。

但是,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如果妳的孩子在表達了2-3次妳的期望和表揚後,仍然沒有回應糾正,那麽這種“期望效應”就可能失效,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控制,比如明確告訴孩子要承擔責任,建立純凈的學習空間。......

常見場景示例

這孩子該睡覺了,但他還沒完成作業。妳會怎麽做?

錯誤方式:訓斥孩子:“妳氣死我了,妳怎麽沒吃完?壹會兒不看就不行。趕緊寫!”我看著妳。"

結果:孩子不急,還是慢慢看。

正確做法:認真冷靜地對孩子說:“兒子,做作業是妳自己的事。妳應該對妳自己的事負責。寫完了再寫。該睡覺了。明天妳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讓孩子適當承擔自己行為的壹些後果)

結果: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悔了。他以為壹切都結束了。他怎麽能告訴老師呢?看來他明天要快點做作業了,不然會被批評的。

孩子壹直在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妳是做什麽的?

錯誤做法:生氣地關掉電視,吼孩子做作業或者睡覺。

結果:孩子吃飽了撐著走了,恨妳,罵妳“暴君”。

正確做法: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孩子,妳該做作業了。完不成就要被批評。”妳想看多久?《孩子》我可以看10分鐘嗎?“家長”好了,說話算話,到時間了就關電視。“雙方都後退壹步。

結果:時間到了,孩子們關掉電視,去睡覺或者做作業。

當孩子做作業時,妳在做什麽?

錯誤做法:壹邊監督孩子壹邊看電視,不停地說“快寫。”“別磨蹭了。”“別看電視了,好好學習。”

結果:孩子不開心。“為什麽妳能看電視而我不能?這不公平。”

正確做法:大人關電視看書,不打擾孩子,營造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

結果:孩子們很平靜,專心學習。

總之,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精力放在負面情緒的釋放上。催促和批評只會適得其反,期待和表揚才能產生奇跡!我們應該開動腦筋,引導孩子壹起解決問題,而不是壹味的指責和貼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