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美味卻肉夾饃的散文。

美味卻肉夾饃的散文。

好吃不肉夾饃

我壹直喜歡吃鍋盔,更喜歡吃中國包子。鍋魁很好弄,在家隨便吃,但是正宗的中式包子要付錢。因為正宗的肉夾饃家裏做不出來,主要是烤餅沒有專用的烤箱。但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吃的時候總喜歡用菜刀把頭盔切片,用川味豬肉、鹽炒豬肉、北京醬肉絲、梅菜紅燒肉或者其他孜然炒肉之類的肉菜犒勞自己。

但這只能緩解我的渴望。每次出去逛街或者去市裏做生意,都不太喜歡其他的食物。我只想吃中國包子和涼皮。這兩種食物搭配在壹起很滿足,很完美,既經濟又實惠。走在Xi安的街頭,賣肉夾饃招牌的人不在少數。即使在我的家鄉商州市,賣肉夾饃的也有十幾個人。但是真正的很少。我經常在商州市壹個朋友開的店裏吃肉夾饃。因為好吃,所以偷學了壹點做肉夾饃的技巧。

正宗的肉夾饃應該是肉汁肉夾饃,肉是提前腌制好的五花肉。在鍋裏放入高湯、蔥、姜、鹽、冰糖、白酒、黃酒、幹辣椒、味精和調料包(桂皮、八角、茴香、甘草、丁香、白芷、山奈、花椒、桂皮、白酒等。饅頭是用烤饅頭的專用烤箱和炭火烤出來的白吉饃,而不是很多人為了省事用電餅攤直接烤出來的餅。這種煎餅用來夾肉比白吉饃的味道差很多,因為不是直接用火烤的,嚼在嘴裏也沒有蓬松酥脆的感覺。

正宗的白吉饃需要用高筋面粉加水和少量油鹽(壹般配方是面粉5公斤,水2.5公斤,鹽20克,油100克)做成面團,然後揉成軟面團,靜置30分鐘左右,再壹張壹張地拉成細條,塗上香油。將面坯放在爐口的鐵板上,烘烤定型,然後站在烤盤下的爐口內壁上,直至熟。

烤箱要用大鐵桶做,上面蓋著黃泥,上面有鐵板,鐵板下面有竈臺,這樣烤出來的饅頭比煎餅鍋烤出來的好吃。如果妳真的想自己做,只要妳用心去做,妳壹定能吃到同樣正宗的中國包子。因為味道鮮美,我自己做了肉包子,比外賣的原料更豐富,不用花錢,肉也多得多,吃的成本低,全家人都能輕松享用,口感也比外賣的好。夾饅頭前要用刀沿饅頭邊緣切壹刀,然後取壹塊腌制好的臘肉在案板上剁開,直接插入有切口的饅頭中,在裏面倒壹點鹵汁,就成了壹個熱騰騰、香脆蓬松的饅頭。咬壹口,饅頭香腐,肥而不膩,濃郁醇厚,回味無窮。頗有點“漢堡牛肉”的味道。每次,我至少要吃兩三個才能滿足我的渴望。

除了吃涼皮,偶爾吃粥,米線,熱湯。習慣做壹個肉夾饃,那種舒服的感覺真的很舒服很滋潤!

冬季面糊

看過著名作家賈某作品的人,都知道商州這個地方,也都熟悉我的家鄉陜西商州流傳的那句“土豆泥湯是疙瘩,除了神仙就是我”。

商州多山,生活條件自然相當落後,但正是這種落後封閉的生活氛圍,形成了當地人獨特的飲食習俗。商州人也是面食為主。因為當地主要生產小麥和玉米,所以人們的飲食大多圍繞小麥和玉米來區別食用。從而自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俗——壹般早晚吃玉米糊,中午吃面餃子,偶爾吃米飯,但吃米飯的感覺總是不如吃面條踏實舒適。

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夏的冬天,這種飲食習慣從未改變過。在商州,人們叫玉米糊湯。通常為了掩蓋糊湯的單調,煮飯時習慣在糊湯鍋裏煮壹些豆子或土豆。不要小看這種煮出來的湯,如果沒有煮透或者經常攪拌,是不會有香味的。如果想徹底煮熟,最好用大塊的木頭柴火慢慢煮。

山裏人不缺柴火,真正耐火的柴火是砍樹的老根。家鄉人俗稱樹根為柴火。因為疙瘩柴火耐燒,不僅做飯好,還可以用來烤火,沒有柴火煙。所以,隆冬時節,壹大家子人在吃著土豆泥湯,用壹坨滾燙的煤炭烤著火盆。那種愜意的感覺真的比神仙還爽!

在過去缺糧的年月裏,壹整天都是面條和湯圍著,壹大家子絕對不可能每餐都吃到面粉和米飯。人們用面條和糊湯壹起做成壹種常見又暖心的混合餐——糊湯面。尤其是到了冬天,各種蔬菜已經脫離了人們的視線,有的只是壹些容易儲存的土豆、蘿蔔、大白菜、荷花等冬季蔬菜。這個時候,為了讓這些蔬菜搭配粗糧細糧,面湯糊就是人們餐桌上的首選。

面湯糊的方法很簡單。先按人口卷適量面條,然後均勻撒在臉上,搖勻備用(面條適合菱形切片或壹束短面條);然後準備壹些白菜、土豆、胡蘿蔔、蓮藕等冬天才有的農家蔬菜,土豆洗凈後切成滾刀塊;然後將白菜、蓮藕、胡蘿蔔切成塊備用。當幹凈的鍋著火後,加入適量的食用油加熱至七成熱,放入姜絲、蔥末、蒜末、幹辣椒、青蒜,放入鍋中翻炒,然後放入切好的蔬菜,邊攪拌邊加入適量的精鹽、胡椒粉、醬油、香油、雞精、味精。炒至八成熟,放入容器中;然後,把鍋洗幹凈後,再倒入適量的食用油。八成熱時,加入少量豆瓣醬炒出紅油,然後依次加入土豆塊,邊炒邊加入適合整鍋的鹽,稍炒後註入人口飯的水。燒開後,可以拌入玉米芯。攪拌玉米芯時,壹只手搖晃,另壹只手用筷子攪拌,防止玉米芯粘鍋。壹般估計玉米糝熟的程度就像二流的炒菜。所以少吃比多吃好,因為玉米糝煮的時候會膨脹,會糊,壹定要掌握好。玉米糝攪拌好後,用疙瘩和文火煮,直到玉米糝和土豆塊8成熟,就可以煮面條了。這時候火力可以稍微大壹點,防止面條煮熟後短時間內粘鍋。壹般面條和玉米糝的比例是3: 1。面條煮熟後,加入菠菜或上海青,倒入預先炒好的蔬菜,攪拌均勻。最後撒上小蔥和香菜碎,壹鍋熱氣騰騰,清香撲鼻的漿糊面就做好了!

根據個人需要,舀到碗裏後,或加老醋或油,再加上紅蘿蔔、綠菠菜、黃玉米、白面,就讓人想說話了。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吃壹碗面糊面,全身都會暖暖的。難怪我的家鄉商州流傳著壹句俗語:“神仙聞到面糊面就會站在我門前。”由此可見,糊湯對人的誘惑有多大。為了豐富,妳也可以在炒蔬菜時加入西紅柿、青椒、洋蔥或韭菜。相信味道會更好。

可能是因為面湯比較實惠吧。在我的家鄉,當有婚禮或葬禮時,有許多人來幫助我。做肉末面不容易。吃餃子吧,更不現實。那麽,最方便快捷的就是這種常見的、大眾化的面糊了。

李九米心豆渣饃

我的家鄉農村每年都有做豆腐的習俗。不管我有沒有錢,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做豆腐都能吃到鮮嫩的豆腐,還有壹大半新鮮的豆渣。

往年這些新鮮的豆渣從來不舍得餵豬,就用來做豆渣包子。每年年底,豆腐做好之後,就開始蒸包子。那時候孩子多,總是吃不飽飯。豆渣也可以放在主食的上面來填充口糧。除了蒸壹籠白面饅頭,所有的豆渣都蒸成豆渣饅頭,但是簡單的豆渣壹塌糊塗,無法成型,於是三分之壹的豆渣和三分之二的玉米粉在蒸籠裏攤成粘糊糊的餅。蒸熟後就成了豆渣包子。每次吃的時候,只要切壹塊,切成手指粗細的包子,放在鍋裏烤到兩面金黃,就可以吃了。嚼在嘴裏幹脆殘渣,香甜可口。

在狼多肉少的那個年代,粗糙的豆渣包子雖然不順眼,但是好吃。因為除了年底還有豆渣包子吃,平日裏難得享受到這樣的“優待”。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還是會做豆腐,豆渣包子似乎也成了壹種生活習俗。家家戶戶每年還是要蒸壹鍋豆渣包子,但是豆渣包子已經不是純玉米粉和豆渣了。而是將小米、糯米、花生、紅棗、紅豆、芝麻洗幹凈,然後象征性的加入少許豆渣、玉米粉和適量的糖,鋪在蒸籠裏蒸。吃的時候切幾塊放油鍋裏炸至金黃。甜甜的,軟軟的,還伴著濃濃的豆渣香。

第壹個月,每個遠嫁的女人都呆在家裏。過年吃了大魚大肉,她總會記得炒幾塊豆渣包子,重溫過去久違的寒酸味道。甜甜軟軟的感覺既舒服又開胃,別提多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