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又名大棗,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鼠李目、鼠李科、棗屬的植物。其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補陽,補血之功效。紅棗為溫帶作物,適應性強,種植範圍廣泛。紅棗素有“鐵桿莊稼”之稱,具有耐旱、耐澇的特性,是發展節水型林果業的首選良種。據史料記載,紅棗是原產中國的傳統名優特產樹種。經考古學家從新鄭斐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棗核化石,證明棗在中國已有8000多年歷史。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紅棗發酵釀造紅棗酒,作為上乘貢品,宴請賓朋。紅棗的營養保健作用,在遠古時期就被人們發現並利用。《詩經》已有“八月剝棗”的記載了。《禮記》上有“棗栗飴蜜以甘之”,並用於菜肴制作。《戰國策》有“北有棗栗之利?足食於民”,指出棗在中國北方的重要作用。《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饑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間壹直視棗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之壹。棗作為藥用也很早,《神農本草經》即已收載,歷代藥籍均有記載,對其養生療病的認識不斷深化。至今,棗都被視為重要滋補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1]中說: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用於治療“脾虛弱、食少便溏、氣血虧虛”等疾病。常食大棗可治療身體虛弱、神經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勞傷咳嗽、貧血消瘦,養肝防癌功能尤為突出,有“日食三顆棗,百歲不顯老”之說。
華夏稷山板棗距今栽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素有“皮薄、肉厚、核小”著稱於世。2009年,在國家農業部、中國農科院、中國果蔬流通協會等單位評選稷山板棗為中國十大名棗之首。稷山板棗產區主要在稷峰鎮的陶梁、姚村、加莊、平隴、馬村、南陽、胡家莊、東段、新莊等村。板棗果實為扁圓形,略帶上寬下窄狀。成熟後為黑紅色/紫褐色,果肉白綠色,它色澤紅潤、味道甘美、營養豐富、含糖量74.5%,可以拉出金黃的亮絲,可食率96.3%,維生素和礦物質棗類最高,堪稱“中華棗中之王”。因其歷史悠久,藥用價值極高,成為歷代皇室“貢品”。阜平大棗屬婆棗,是全國700多個品種中幹食最為優良的品種之壹,它具有個大(平均單果重8?10g、皮薄、肉厚、核小(核肉比為1:18)、可食率高(98%),幹棗含糖量高(67%左右)等特點。阜平大棗在脆熟期VC含量高達600mg/100g,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此外阜平大棗還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
中國十大名棗之壹,是新疆和田玉棗的母種,因地域範圍有限且品種優良而被移植。可鮮食或制幹,也可用於做蜜棗。該品種樹勢強健,樹體高大。果重25g,長倒卵形,皮薄,深紅色,肉厚,質脆,汁中多,味甜,鮮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7%,制幹率35%,含糖71%。果皮稍具苦辣味。成熟期遇雨易裂果,落果較重,耐貯運力差。抗逆性較強,適應性較廣,山地,平川均可生長。9月中旬成熟。這種棗樹的優點是樹冠大,產量高,壽命長,平均每株產量50公斤以上。果實平均每枚重25克,最大的可達50克以上。成熟後果皮暗紅,果形上小下大,中間稍細,形狀象壺亦象瓶,故稱之為壺瓶棗。行唐大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主要有墩子棗、長棗、婆棗、玉城脆棗等12個品種,栽植面積已達60萬畝,常年產量8萬噸,30萬畝已通過無公害環評認證。行唐是千年古縣、紅棗之鄉,是我國紅棗文化的富集區。新研發出紅棗新品種——“甲殼素紅棗”。“甲殼素紅棗”兼具甲殼素和紅棗雙重功效。行唐紅棗具有個大、皮薄、肉厚、核小、色鮮、味甘等特點,在脆熟期VC含量高達600mg/100g,與阜平大棗並稱“天然維生素丸”。中科院化驗表明行唐紅棗富含24種微量元素和18種氨基酸,對於成人保健,兒童發育、提高智力、延緩衰老具有重要作用。壹天壹把棗,養顏又防老。壹天吃把棗,走路小步跑。
紅棗的功效1、健脾益胃: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術***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欲,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癥狀。2、補氣養血: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臺大免疫學孫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時多吃紅棗,黃耆,枸杞,能提升身體的元氣,增強免疫力。3、養血安神:女性躁郁癥,哭泣不安,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甘麥大棗湯,可起到養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4、緩和藥性:紅棗常被用於藥性劇烈的藥方中,以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緩解甘遂,大戟,蕪花等瀉藥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紅棗是補氣養血的聖品,同時又物美價廉,民眾無需買坊間昂貴的補品,善用紅棗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