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在中國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楊宇在易觀2012+01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的演講。
2、2014 11、李克強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
3.2065438+2005年3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提交了壹份關於以“互聯網+”為驅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提案,表達了對經濟社會創新的建議和看法。
4.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Internet plus)其實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的互聯網形態的進化。
新壹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創新2.0,進而影響了新壹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和發展,重塑了物聯網、雲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壹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進壹步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式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創新2.0,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擴展數據
互聯網+的基本內涵
“互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它把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煉出來,與工業、商業、金融等服務充分融合。關鍵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正因為如此,“互聯網+”被認為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化的新形態。
壹般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中的各種傳統行業”,但這不是兩者的簡單結合,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主要特征
互聯網+有六個特點:
首先是跨界融合。+意味著跨界,改變,開放,重塑融合。敢於跨界,創新的基礎會更紮實;只有實現了融合與合作,才能實現群體智能,從R&D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加垂直。融合本身也是指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合作夥伴參與創新等等。
二是創新驅動。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已難以為繼,必須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正確道路轉變。這恰恰是互聯網的特點。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尋求改變和自我革命,也能充分發揮創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和互聯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理結構和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都在不斷變化。互聯網加社會治理和虛擬社會治理會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的最根本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也來源於對人性的最大尊重,對人的經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力的重視。比如UGC,比如參與式營銷,比如共享經濟。
五是開放生態。關於互聯網+,生態是壹個很重要的特征,生態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的壹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化解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把孤立的創新連接起來,讓R&D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給創業和努力的人壹個實現價值的機會。
六是連接壹切。連接是有層次的,連接的方式不同,連接的價值也大相徑庭,但連接壹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發展趨勢
新壹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以人為本、用戶參與的知識社會下壹代創新(創新2.0)的演進。創新2.0的特點是用戶創新、開放式創新、大眾創新和協同創新。隨著新壹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的互動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和社會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產業、政府、社會、民主治理、城市的建設要把握這壹趨勢,推動企業2.0、政府2.0、社會2.0、合作民主、智慧城市等新形態的演進和發展。
“互聯網+”是創新2.0下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它代表了壹種新的經濟增長形式,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整合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施工具的更廣闊的經濟發展模式。
泛在網絡與泛在計算、泛在數據、泛在知識共同推動了泛在創新、數字化向智能化和進壹步智慧化演進,推動了“互聯網+”的演進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包括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無人機、無人車、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能群體系統集群和擴展終端,將進壹步推動人們現有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產業模式和合作形式的顛覆性發展。《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壹文對新壹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的互動演進,以及知識社會環境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還處於初級階段,“互聯網+”還在各個領域進行論證和探索,尤其是那些非常傳統的行業,都在試圖通過互聯網平臺增加自己的利益。比如傳統行業開始嘗試互聯網營銷,借助B2B、B2C等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線上營銷渠道,增強線上推廣宣傳,逐步嘗試線上營銷帶來的便利。
與傳統企業相反,在“全民創業”的常態下,企業與互聯網結合的項目越來越多,誕生之初就具備了“互聯網+”的形態,不需要像傳統企業那樣轉型升級。“互聯網+”就是要推動更多互聯網創業項目的誕生,從而免去花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研究和實施行業轉型。可以說,每壹個社會和商業階段都有壹個常態和發展趨勢,“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就是大量“互聯網+”模式的爆發和傳統企業的“破立”。
總動員
“互聯網+”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具有國家層面的戰略高度。在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扮演領導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挖掘未來能夠發展成為“互聯網+”的潛力企業,為其他企業的發展樹立標桿,建立“互聯網+”產業園和孵化器,整合當地資源,打造壹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此外,企業是“互聯網+”熱潮的追隨者,應積極引進“互聯網+”技術,定期邀請相關人員為本企業進行互聯網知識培訓,對員工進行再培訓,增強員工對“互聯網+”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此外,企業可以與各大互聯網企業建立長期的信息、協助和人才交流關系,讓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交流,加速“互聯網+”的發展。
2015 1,第壹個促進新業態創新發展的國務院文件出臺,國家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未來要整合和籌集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提供動力。
2015 12 14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貫徹落實
規劃提出了培育和推進智能制造的行動。計劃到2018年,高端智能裝備國產化率顯著提升,建成壹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培育20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初步實現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示範應用。
規劃還提出了網絡基礎設施升級行動,要求未來三年基本建成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下壹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互聯網+支撐能力。到2018年,建成壹批全光纖網絡城市,4G網絡全面覆蓋城鄉,8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直轄市和省會主要城市的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將達到30Mbps。
提高信息技術產業支撐能力的行動是該計劃的另壹個重點。提出到2018年,高性能計算、海量存儲系統、網絡通信設備、安全防護產品、智能終端、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湧現壹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領先企業,初步建立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
百度百科: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