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團球形,直徑1.5 ~ 2.7厘米,表面棕褐色。種子簇分為三瓣,中間有白色隔膜,每瓣有22 ~ 100粒種子,緊密附著。略光滑,不易散開。種子為卵圓形多面體,長3 ~ 5毫米,直徑約3 ~ 5毫米,被淺褐色膜狀假種皮,脊上有1條縱溝,壹端有臍帶;硬,種子沿種脊縱向切成兩瓣,表面觀斜心形;胚乳為灰白色。它芳香、辛辣、微苦。1.草豆蔻水煎劑在低濃度下對豚鼠離體腸道有興奮作用,但在1%濃度以上對腸道和揮發油飽和水溶液有抑制作用。
2.使用巴甫洛夫胃試驗,將60-80ml的10%草豆蔻水提取物倒入主胃中,並測量小胃的分泌。結果表明,胃的總產酸量不受影響,但胃蛋白酶活性顯著增加。在1979中,ItokawaH等人報道了草豆蔻種子的乙醇提取物對小鼠腹水肉瘤180幾乎沒有拮抗作用。1980李等人報道,通過巴甫洛夫小胃犬三聯慢性藥理實驗,草豆蔻浸出液對總酸量無明顯影響,但明顯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化學成分含有揮發油,油中含有案油精、a-葎草烯、反式法呢醇等。還含有小豆蔻明、山姜素和皂甙。
該方法去除了雜質。用時間搗碎它。(1)本品橫切面:有時假種皮尚存,為多邊形薄壁細胞。種皮表皮細胞圓形,壁厚。下表皮為1 ~ 3排薄壁細胞,略呈切線延伸;色素層是壹系列棕色細胞,其中散布著1 ~ 2排油狀細胞,直徑約50微米;內皮層為1排網格狀厚壁細胞,棕紅色,內壁和側壁極厚,細胞腔小,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含有澱粉粒、草酸鈣立方體和壹些細小的簇。胚乳細胞有模糊的顆粒。
粉末是黃色和棕色的。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較長,直徑約30μm,壁稍厚,常與上下兩層上皮下細胞垂直排列。上皮下細胞的表面呈多角形或長方形。色素層細胞萎縮,界限不清,含有紅褐色物質,易破碎成不規則的色素塊。油細胞散在色素層細胞之間,呈圓形或長方形,內含黃綠色油脂。胚乳厚壁細胞黃褐色或紅褐色,表面多角形,壁厚,不木質化,細胞腔含矽質塊;在橫切面上,細胞為1排,網格狀,內壁和側壁極厚,細胞腔在外側,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充滿由澱粉粒組裝的澱粉簇,其中壹些嵌有微小的草酸鈣立方體。胚乳細胞含有模糊的粉末顆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65438±0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熱搖勻5min,過濾,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此外,向山奈素和小豆蔻的對照品中加入甲醇,制備每1ml含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1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於100℃加熱至斑點清晰,放置。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山奈酚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淡藍色熒光斑點;在對應於小豆蔻對照品色譜圖的位置,顯示相同的棕色斑點。噴灑5%氯化鐵乙醇溶液,在陽光下檢查。在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小豆蔻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相同的棕色斑點。
功能主要用於祛濕健脾,暖胃止嘔。用於寒濕內阻,腹脹冷痛,噯氣嘔吐,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3 ~ 6g。
儲存在陰涼幹燥的地方。
宜忌陰虛少血,津液不足,無寒濕。
備註用於濕阻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尤其適用於寒濕過度者。常與川、茯苓、陳皮配伍。治寒濕凝滯所致嘔吐,常與半夏、生姜同用。寒濕腳氣嘔吐者,可與吳茱萸、檳榔同用。
摘自中國藥典
考證來源於雷公的烘焙理論。
1.唐代草藥:小豆蔻,其幼苗似高良姜,其花為黃色和白色,其根和種子也是杜理科若。
2.《海鮮本草綱目》:豆蔻,根如拼圖,皮小而厚,核如石榴,麻辣而香,亦為草樹。葉子像蘭花壹樣小。它們在三月被采摘,然後在陰涼處曬幹。味道又苦又甜。
3.《蜀本草綱目》:《圖經》雲,豆蔻苗是若;春天的花在耳端,如芙蓉,四房生於莖下,白色,綻放時是黃色;根如高良姜;如果是不帶鱗片的桂圓,就像石榴籽;莖、葉、籽都是麻辣香的。十月收獲。
4.《本草》:豆蔻也是壹種豆蔻,產於南海,見於今天的嶺南。苗如蘆,葉如高良姜,杜若壹代,根如高良姜,花為穗狀,幼葉卷起,初如芙蓉,穗深紅色,葉展開,花漸現,但顏色漸褪,有的黃白。南方人經常把它們當作水果。尤其是那些嫩的,而且耳朵被鹽淹了,重疊成花不散。朱槿花也是這樣泡的,希望紅耳。若桂圓籽尖,皮無鱗,中子為石榴瓣,則收而暴燥,根苗略樟木。
5.綱要:草果和草果雖然是壹個東西,但略有不同。今天建寧產的豆蔻有龍眼那麽大,形狀略長。其皮黃白,薄而陡,仁大如縮砂仁,但香氣和諧。產於雲南、廣州的草果,長得像訶子,皮厚而密,子厚而刺鼻,恰似斑蝥之氣。兩人都用筆喝茶,吃東西。南方人再用壹種火楊梅作為草豆蔻的假餡,形狀圓厚,氣味刺鼻難聞,人們也多用,或雲為草豆蔻之實,密不可分。